6月16日,关于所谓“父亲节”的文章开始刷屏了。实际上,中国许多人连这日子是咋回事都没弄明白,只是跟着追风。不知道这个美国设立的父亲节,什么时候被中国人堂而皇之弄成节日了。
由此,只能说明西方文化“入侵”得很成功。1972年美国总统才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至今不过40多年时间,竟然成为许多中国人要过的洋节之一了,还振振有词“要有仪式感”、这是“节日存在的伟大意义”云云。
殊不知,中国早在1945年就正式设立了全世界最早的父亲节,在今天却被很多国人遗忘了。这是中国人的遗憾,这和我们自己没有把这件事继承好导致很多国人不熟知有关,这当然是这个洋节在中国扎根存活的原因。

美国父亲节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目的是纪念自己劳累而死的父亲威廉斯马特。1966年美国政府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才正式签署文件,将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的纪念日。
相较于美国父亲节的设立,中国的父亲节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正式设立时间也比美国更早。中国父亲节是每年公历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谐音“爸爸节”,在1945年就由国家正式宣布设立,它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设立父亲节的国家。
中国父亲节具有如下文化意义。
1、“纪念”指向的文化意义:1945年8月8日,全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来临,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国民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
2、“文字”创意的文化的意义: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又有人说父字是甲骨文中的人字加上一个斜一,就相当于是一个拿着棒子管教孩子人),文字发音的谐音“爸爸”,八八节即爸爸节,既有创意又顺口,简单好记又响亮。
3、中华“孝”文化上意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一直弥漫、浸润在中华大地;孝道之思想、理念、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倡导设立父亲节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体现。8月8日与中国悠久传统的敬老日“99”重阳节也遥相呼应。
展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敬老传统、纪念长辈老人,让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承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所谓“父亲节”,对中国人而言,大多是跟风。睡一觉就过去了。商家则借机炒作,大有“不买我的东西、不来我餐馆用餐、不转我的信息”就不是孝子之意。其实,留在心灵深处的,应当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像“养不教,父之过”“父爱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遗产”等传统思想,应该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与灵魂里。就如古人所造的“父”字,象形解释即为父亲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迈开双腿奔波做事的人。由此可见,千年传承的中华道德文化内涵,不会以节日符号而转移。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自己的父亲节。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2月13日,德国的“父亲节”是每年5月31日,韩国的“双亲节”是每年5月8日,巴西的“父亲节”是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日,澳大利亚的“父亲节”是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日。
希望中国政府正式将早在1945年全民抗战胜利前夕确定的每年8月8日的中国父亲节确定为节日,让华夏子孙共同庆祝我们自己的父亲节、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注:本文内容和使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