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电影剧本《李翔梧》创作研讨会在县委二楼会议室召开。著名作家李海波,底张乡党委书记贺海波,县文联主席张光杰、副主席曲焕平、王建涛及作协会员30余人出席参加了研讨会。

李翔梧曾用名李凤周。1907年出生在洛宁县底张中高村农民家庭。父亲李书显是落魄知识分子,务农为本,略通文墨,晚年在村办“三余小学”,利用农闲、空闲、节闲时间教家乡农民子弟学习文化,不取任何报酬。母亲雷氏,勤劳善良,昼耕夜纺,教子甚严。李翔梧自幼聪慧好学,是当地出了名的“神童”。1918年,11岁的李翔梧考入洛宁县立高小。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李翔梧对当时官匪横行的社会现象愈发憎恶,立志投身革命,救国于危亡。1921年,李翔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洛阳省立第四师范,以诗歌形式抨击社会不良现象。1923年,李翔梧进入位于开封的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由于他思想进步,勤奋好学,深受老师赏识。那时的他就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1925年李翔梧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洛宁第一位共产党员。后奉组织委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该校当翻译,当时被称为是最好的翻译。在苏联期间,李翔梧刻苦钻研,进步很快,和邓小平是校友。在异国他乡,李翔梧时刻关注着国内的革命动态。李翔梧时常到左翼作家曹靖华家里做客,讨论中国革命及文学问题,在这里他认识了同乡刘志敏(信阳市罗山县人),二人志向相投,于1928年春结为革命伉俪(1935年刘志敏在福建漳州就义)。1935年2月,李翔梧所在的中央军区机关在会昌山区遭遇国民党军队重围。李翔梧同项英、陈毅商议后决定分路突围。李翔梧率领500余人,晓宿夜行,冲破敌人层层围困,转移至粤赣交界的天门嶂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斗争。3月初,敌人尾随而至,战斗中,李翔梧肩部、腰部、腿部多处负伤。为掩护战友突围,李翔梧与敌人拼死相搏,直至牺牲,时年28岁。在河南的历史地位上,他是和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齐名的著名烈士。四位烈士中唯有李翔梧没拍成电影。

县文联主席张光杰指出,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的时候,创作拍摄电影《李翔梧》,无疑是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最好献礼,唱响主旋律,更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的指示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精神是国家重要财富,底张是革命老区,要发扬红色文化,要体现不忘初心的信念,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精神代代传下去。
底张乡党委书记贺海波详细介绍了李翔梧的革命事迹,并将全力以赴配合好拍摄工作。

担纲电影《李翔梧》的编剧李海波是河南洛宁县上戈人,1957年生,曾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后担任《洛神》美术编辑,转入小说创作后,到郑州河南省文学院担任《散文选刊》编辑部主任。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独身男人》、长篇小说《老村》,其发表在《莽原》上的中篇小说《失控》被《长江文艺、好小说》选载。会上,编剧李海波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实地采访考察李翔梧故居后的感悟与想法,介绍了电影《李翔梧》的的重要意义及初步构想。与会专家踊跃发言,各抒已见,分别从选题背景、题材类型、创作定位、故事架构、人物塑造、剧情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讨论,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剧本的深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电影剧本一定要思想精深,立意高远,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立足于生活、立足史实,将英雄的事迹反映出来。

编剧李海波表示,接下来将结合本次研讨会上的意见建议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精品力作,尽最大的努力拍成一部高规格、高水准的电影精品,不辜负洛宁乃至全国观众对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期待,让翔梧精神发扬光大。(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