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边关著华章
——西部军旅作家胡世健人物小记
文/妈妈咪呀
【题记】2019年5月27日,从事编辑工作的我首次为胡世健先生编辑文稿,至今20日整,共为其先后排稿发表诗歌、散文、书法作品30余篇。说“认识”也并未谋过面,但从胡先生的来稿中足以做到了解二字,于字里行间充斥的“军旅”、“乡情”、“大漠”等字眼里体会到别样的风采人生,今受胡先生委托撰写其个人生平传记,以此自勉。作为本文撰稿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编辑完此文,请您耐心阅读与我一同走进军人的世界!
胡世健从军25载,他以山里人特有的执着和水乡人独具的灵性,将一片报国兵心,寄寓在文章中,实充着自己的军旅生涯,完善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他连续多年被解放军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2009年,他被《新疆民兵》杂志树为“十佳明星作者”。

(2003年胡世健先生被评为新疆军区十大明星作者称号)
「军人本质」
在胡世健的笔下,记述最多的是部队生活,体现最浓的是真挚兵味。
“是军人就要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入伍的第一天指导员的这句话,永远的渗入胡世健的骨子里。在从军25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战士到团职军官的岗位磨砺,也经历了从祁连山到天山、再从天山到昆仑山的考验。军人的天性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中。

(1999年7月留于中巴边防线)

(胡世健先生在中巴边防线会晤)
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是任何人都能上昆仑的,昆仑是一把量人的尺,昆仑是一柄试钢的剑,没有英雄的胆,你莫靠那山边边,吞不得风雪沙,你莫翻那冰达坂……

(重返部队留影雕塑射天狼前)

(在江苏宜兴拜访参军老阿姨)

在胡世健的意识里,挑战艰险,直面困难,是一种丈量生命高度的尺子,因此他才敢于数次走笔昆仑。他在《昆仑三日》中,就以激情之笔,展现了边关将士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一腔忠诚、不辱使命的无悔追求。

(西安参加87.9战友会,与战友合影)
「诗人情怀」
读胡世健的作品,你会感受到总有一种激情在字里行间荡漾,这与他的诗人情怀和边疆之梦休戚相关。
1981年,胡世健怀着走出大山寻找外面世界的梦想来到西北边陲。为了这个梦想,他用汗水浸渍了在军营的日日夜夜,用笔纸感悟着在军营的点点滴滴。1984年,三年战士生涯就要结束了,正当胡世健准备收拾行李时,指导员通知他到军干部处填写干部任命批准书。一位将军得知胡世健在当战士期间发表文章上百篇,荣立两次三等功,又担任班长时,毅然发话:“留下这个小战士”。

(留影四川内江范长江纪念馆)
当了干部的胡世健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梦想:用他的话讲,就是“不当不写好稿的作者,不当不上头版头条的作者。”他潜心于新闻报道工作,曾连续6年被军以上单位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从军25年,他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了作品千余篇,不仅被新疆军区评为“新闻十佳”,还被原兰州军区、原总政文化部表彰为最佳新闻工作者。

(胡世健先生先后见报的部分代表作品)
2006年,胡世健服从组织安排,将要脱下与他相伴了20多年的军装。在老兵复员大会上,他热泪盈眶地朗诵了即兴创作的一首诗《送战友》:我的战友/我的兄弟/明天你就要踏上新的征途/让西部的风/捎上我真挚的祝愿/愿脱下军装 的你/在新的战场上大显身手;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将脱下军装/此时此刻我有一个梦/我梦想着/做一名鞠躬尽瘁的公务员/用我曾经是军人的热血/浇铸一方宏图……

胡世健说,军营是他梦的摇篮,写作是他梦的寄托。
「赤子情结」
胡世健自己作过一次统计,在他发表的近百万字作品中,有三分之一与“距离”有关。因为他是军人,军人就得接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现实,就得承受远离亲人的思念,就得体会居无定所的漂泊。


(胡先生归乡与亲人团聚)
1981年,18岁的胡世健告别故乡,踏上了西去的军列,没有想到,这趟列车载着他,一别就是二十五年,一跑就是两千多公里。
胡世健常想,自己作为一名大山的儿子,走出大山又走进大山,看来今生是与大山为伍了。从军25年,他最牵挂的是母亲,深为自己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而遗憾。但是,当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视野超越大山,将对自己母亲的眷恋化作对于祖国母亲的热爱,在新作:《当兵的儿子在新疆》中,胡世健抒发了这种赤子情怀:当兵的儿子在新疆/仰望昆仑我看见/这白雪皑皑的昆仑/就像母亲对儿子圣洁的思念;当兵的儿子在新疆/握枪屏息我听到/这风吹哨卡的声响/就像儿时妈妈唤归的乡韵;当兵的儿子在新疆/愿将满腔的执血/洒向雪山哨卡/算是对母亲最崇高的抚慰。
西部军人胡世健,愿你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再创辉煌!
【写在最后】兹以此文,向驻守在祖国边防的军人、向为祖国奉献美好青春的英雄们致敬!正是有你们的默默付出与和平年代的负重前行,才有祖国人民的安泰祥和!祝余生安好!


2019.06.15

本文受委托作者:《滨州头条》编辑妈妈咪呀,致力于文学原创设计,力争为您的文章增光添彩,赋予文章鲜活的生命。
在此诚挚欢迎您的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