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出身于贫寒家庭,一生经历坎坷曲折。上小学时,无钱买墨,他常到村西后寺坡根刨红土块砚汁写字,练就了漂亮公正的毛笔书法。年龄稍大,背负干粮步行五十余里到县城上初中。在学校,他发愤读书,习文练字,擅长绘画,品学兼优。初中毕业后,虽然考取陕州师范,但因家庭经济困顿,不能继续深造,县文教委推荐到兴华董寺上河一山村小学任教。那里地处偏远,条件恶劣,但他十分珍惜工作机会,潜心教学,积极上进,并顺利入党。后辗转崇阳、磨头小学,历任教导主任。而立之年,调任下高村完小校长。耕耘教坛十余载,教书育人,桃李菲芳。父亲人品好,能力强,担任校长期间,中高村支部班子涣散,村内秩序不稳,公社党委派他回村兼任支书。从此,他一肩挑双担,昼夜连轴转,白天忙于学校工作,晚上回村处理村务。风雨砥砺数载,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县组织的基层干部考核中,他被选拔到长水公社任党委秘书。马店、长水分开后,又被点将调任马店公社党委秘书。因工作出色,表现优秀,洛宁县司法局刚刚组建,又被推荐调任司法局秘书。从政三十多年,足迹遍布洛河两岸,坦荡为人,勤恳做事,所到之处,有口皆碑。
父亲秉性善良,疼爱子女。他视儿女如掌上明珠,倍加珍惜。五六十年代,我母亲先后生了四个姐姐,当时,村里一家人正好连续生了几个男孩,托人上门说和,想换我一个姐姐,但父亲摒弃当时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对我每个姐姐都爱不释手,严词拒绝了“换人”的意图。每年元宵节,他总是费尽心思,用木料、竹篾和彩色纸,给我和弟弟制作出五颜六色的车灯,并剪贴上形态各异的人物画像,点上蜡烛,栩栩如生,招人喜爱。从“试灯”开始,连续三晚,我们拉着灯车游走在村里人群集中处,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赢得周围人们的啧啧称赞,我们也陶醉在父爱的温暖之中。一年秋季,我骑自行车前往县城上学,途中车轧失灵,车翻人倒,造成我腿部骨折。当时父亲正在老家碾豆,他闻讯后,立即丢下手中的活,飞速骑车前往。路上因匆忙心急,掉进河里,湿裤子紧紧贴在腿上,冷水不停地往下流,冻得直打哆嗦,但他全然不顾,迅速跳出河水继续上路。赶到后,天已渐黑,他不顾疲劳,忍饥挨饿,连夜找辆架子车,克服路况差、沙石多、全是上坡路等难题,步履维艰地把我拉到四五里远的亲戚家找医生对接治疗。这就是父亲对儿女最真诚、最无私、最清纯的关爱。

父亲含辛茹苦,养家糊口。父亲成家后,家里住房紧张,他带着妻室儿女在村里四处漂泊,租房居住。为建新房,他和我母亲两人天不亮就起床,背上胯包,装着冷馍,步行三十余里到深山野岭背椽盖房。餐风饮露,披星戴月,急行在漫长的山路,两头不见太阳。返回时,顶着刺骨寒风,背着沉重的木料,绕沟趟河,摸黑前行。一次回家途中,因道路坎坷,饥渴交加,突然跌倒,脚跟扭伤,休息片刻,跤紧牙关,又一瘸一拐继续上路,赶到家里已是夜里十点多钟。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起了四间新房。八十年代,星期天,节假日,他扛起铁锹镢头,上山开荒种地,土里刨食,每年打下玉米一千余斤,解决了全家温饱问题。退休后,他不顾年迈体弱,到河滩承包荒地,和我母亲一起早出晚归,来去匆匆,一天只吃两顿饭。在河滩,刨石、挖坑、垫土、栽树,造地三四亩,栽树200余棵,为子女积累财富。他还与村里人合作,起早贪黑,吃住在山,开矿淋金。几十年如一日,他辛苦奔波,日夜劳作,还清了各项债务,增加了家庭收入,使子女们个个成家立业,过上了幸福生活。父爱是父亲对家的全部责任担当和辛苦付出。
父亲爱憎分明,处事公道。在村任支书期间,村里一集体经济中,一名工作人员贪污了几十元钱,被查出后,父亲义愤填膺,将当事人叫到大队部,披头盖脸训斥了一通,并把脏款如数收回。时隔数年,这个人患了急性盲肠炎,到长水卫生院治疗,当时父亲已调长水公社。当事人自感以前做事理亏,羞于向我父亲求助。但父亲知道后,及时到医院看望,仔细安排住院事宜,并反复叮嘱道:“一事归一事,该说的一定要说,该帮的我一定帮”。一个生产队两家人耕地上下相邻,地堰上长了一棵柿树,数年争吵不休,造成很大积怨。父亲当即立断,叫两家人拿出土地证,当证明摆在面前,上面一清二楚,另一家心服口服,从此两家人不再争执。父亲处事公正,深受村民信赖,既使后来不干支书,也有好多人主动找他调解家庭纠纷。父亲主持正义,公平调解,化干戈为玉帛,使许多矛盾已久的家庭握手言和。

与村干部一起欢迎外地李氏家族人员
父亲心系村民,知恩图报。他常年在外工作,家里得到乡邻的多方帮助。为感激回报,每逢年关,无论家务再忙,他总要抽出一天时间,发挥自己的书法专长,义务为村民编写春联。从早晨拉开阵势,一直忙到天灰地暗,认真埋头书写,中午无暇吃饭,屋里屋外摆满一地,还要叮嘱孩子挨家挨户送去,待全部写好送完,才提着煤油灯张贴自家的对联。一次,因书写时间太久,劳累过度,大年初一,他胳膊疼痛,手指僵硬,躺在床上不能起来。父亲的可贵之处是懂得感恩,真诚回报。
父亲乐善好施,有难必帮。村民李丙亚家里经济拮据,妻子患抑郁症,儿子李红武眼珠被树枝撞伤,危在旦夕,急需手术。 面对高昂的费用,家人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他慷慨解囊相助,并动员其他人员帮忙,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了手术成功实施。李国民少年时父亲病世,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并两次进修深造,得到了我父亲的多方帮助。他多次动情地说:“有些事我不知道,连一根烟也没送,你父亲就给办了”。他上郑州教育学院时,我父亲向县教育部门反映了他家的困难情况,根据有关政策,学校免去他一年学费300元,相当于当时教师的半年工资。后来,国民叔父又患病住院,全家生活如雪上加霜。父亲又到民政部门给他家申请解决了50元钱。这些事情,他至今念念不忘,经常由衷地赞道:“你父亲平易近人,对我们穷孩子热情关爱,我们有事都愿找他,也感到非常气势”。此外,李伟平、李学涛、李金乐等人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事业有成,也都多次感谢父亲当年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父爱的崇高境界是乐于助人,扶贫济困。

与下高村完小老师同台演出
父亲誉满桑梓,情洒故里。他退休后,乡领导三番五次登门动员出任村支书,出于年龄、身体关系,他几次婉言推辞。但最后,看到领导心诚意切,答应担任副支书,协助村委工作。从此,村里的各项工作重任都落在他肩上,他勇于担当,亲力亲为。他协同村委班子上下奔波,多方考察,积极与市、县“老促会”协调,争取扶贫资金9万余元,购买小尾寒羊、山羊600余只;落实林地面积3000余亩,栽植仁用杏树2万余棵,使许多村民见到红利,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他随同李氏家族人员,奔赴栾川、巩县等地,寻根问祖,追溯缘源,登记续写李氏家谱。并动员家族老少各尽其能,捐献财物,把李氏祖祠全部修缮一新,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遗憾的是他整天忙于工作事务,日夜为子女操劳,忽视了自身健康,积劳成疾,最终贻误了病情。1998年农历6月26日夜与儿女阴阳两隔,一成永诀。
赤诚奉献,真情回报。父亲的赤诚之心赢得了人们的真情回报。他在马店工作期间,与当地干部群众接下了深厚情义,离开那里十余年后,人们毅然惦记心间。九十年代,一位老乡到马店胡家原村参加一次会议。起先,场内秩序较乱,当他提起父亲的名字时,好多干部群众立刻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对父亲赞不绝口,顿时会场井然有序。七十年代初,我家房屋“翻瓦”时,父亲在当地找了一班匠人,手艺好,做活细,连续干了七天,完工付钱时,匠人推来让去,死活不接,最后只带了几串“山野菜”作纪念。村里的乡邻对父亲更是一往情深。 父亲病发那天晚上,我们不在身边,生产队长李文亮四处喊人救助,跑到邻村联系一辆车,连夜把我父亲送到县城医院,次日凌晨才姗姗离开。父亲去世后,县城工作的李顺贞急忙回家翻出自己留用多年的板料给我父亲做棺材。社员李世民连夜在家做了两筐豆腐送到门上,分文不收。远在郑州的李治卿回不到家,特意托人送来500元钱表达哀思。挚友李顺喜年近古稀,连续三天在我家跑来跑去,料理丧事,直到最后,才迟迟离去......

父亲与长水同事合影
父亲一生虽然没有显赫卓著的政绩,没有光鲜靓丽的头衔,但他从乡村泥土地里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历经风雨,摸爬滚打,渐渐成长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普通的党员干部。他用朴实、坚强、真诚、善良踏出了坚实的足迹,书写了绚丽的人生,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离开我们已二十余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诲毅然回荡在我们耳畔。父爱是一种扯不断的情思,历久弥深。父爱是一壶陈年老酒,储久香浓。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穿越时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父亲生日与子女亲戚合照

作者简介:李东宇,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现在洛宁县烟草局上班。在《中原烟草报》发表新闻稿件。愿与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坚守信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欣赏诗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