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焕荣诗《烈日下拾麦穗的孩子》及网评——
按:老旧题材如何写出新意?试探拓展延深。过去拾麦穗,为了糊口,如今可是在拣拾落掉的一种传统,一种精神?而这一壮举应从儿童抓起……
拙作不才,恳请批评,讨论。
——作者
(原诗)烈日下拾麦穗的孩子
曹焕荣
天气预报说有冰雹
村中老老少少齐出动抢黄天!
太阳晒得大地裂口子
熟透了的麦子咯叭直响
比麦捆还矮的几个六七岁的孩子
热得用袖子揩成了大花脸
向皇天后土磕头似地不住拾穗,拾穗……
他们拣起收割机遗漏的
镰刀忘记的
大人们没看见的
拣到童话里的金子
爸爸教的唐诗“粒粒皆辛苦”
《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
一辈辈崇尚惜粮节约的传统
和那颗古老勤劳的
发芽率极高的种子
也许,还能拣少
空调降得冷漠的人品
豪宴吃剩为荣的
陋习!
2019.06.13.
附:网评——
紧贴生活,写出新意,勤俭节约,革除陋习!体现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雨田
我们重新捡起被快餐文化丢弃的"粒粒皆辛苦",捡起我们骨子里就有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捡起中华民族的烟火——那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如果始终记得捡起,传统才可以传承,才有动力,有理由创新。
——雪莲花
层层递进,诗转折点很好,也是学习的榜样,读完不一样的感受[强][强][强]
——笑寒月
《烈日下拾麦穗的孩子》一诗充满童年忆事。大凡茫种夏至时节,小麦由绿变青,经过阳光沐浴逐渐变黄,成片麦田相连在微风中掀起“黄金浪”。特别是在没有机械化年代,收麦靠银镰割人工扒。所装裁麦工具简陃,人担架子车拉牲口驼,实在难免遗露麦穗。 于是就连学校,各大机关都放麦收假,简称“忙假”。由此可见收麦拾麦形成了一种习俗。今天读了作者这首《烈日下拾麦穗孩子》回忆满满的。作者由自己经历加亲眼耳闻目睹,把拾麦写成了拾麦记。在饥荒年代拾麦是惜粮珍惜自己劳动成果;而在物质充足年代拾麦又是一种劳动体验;同时用拾来的麦穗换瓜果更是一种生活享受;所以作者这首诗恰到好处就通过拾麦教育人类要有“粒粒皆辛苦"′。拾麦捡的不是麦穗而是时间,时间就是金子。时间就是成长,给我们添智慧。劳动最光荣。
——花好月圆
老师文笔真生动[强]
——佳期如梦
好诗
拣到童话里的金子,,,,
——dongfanghong
好诗,[强][强]我收录这首吧!
——清风邀月
收藏
——熟米
请再精练,以情动人
——高仲选
好诗,[强][强]我收录这首吧!
——清风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