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二)作者/周凤森
在世界的思想大家庭中,本来不应该产生思想的分别和层级,就像映在湖面上得绵山倒影,圣人们看到的只是平静的湖面,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倒影的层峦叠嶂,然而湖面与倒影本为一体,思想亦复如是。在以东西方文化思想为代表的精神世界里,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或贴近现实,或抽像深奥,无论什么思想,没有高低深浅,没有东西南北,没有伟大与渺小,有的仅仅是我自己产生的分别之心,力图在平静的湖面上寻找倒影的阶梯,从朴实无华的草根思想上,看到了风起云涌的流行思想,从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科技思想上,看到改变人类思维模式 的哲学思想,从勘定人伦秩序的社会思想,到触摸宇宙脉搏的自然思想,以及超越人伦与自然的空性思想等等,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映在水面上的影子,这些影子在我的笔下却建立起了层次分明的阶梯,当我们透过湖面的平静,去观察山峦的层层倒影时,这些阶梯般的思想又影响到了我的思路,这也许是本文产生的根源。

亚洲,这块滋养我生命的乐土,我曾经对这个神密的大陆做过深深的思考。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四大文明的起源地(尼罗河文明实际是南迁的西亚人创造的,而不是土著非洲人创造的,基督教也从西亚传入欧洲)。大西洋文化(西洋文化)和东太平洋文化(东洋文化)其实是东亚文明和西亚文明的文化繁殖物。环地中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物质 文明以及西亚两河流域的法制文明深深影响着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思想走向,而亚洲东部的恒河文明和黄河文明的相互碰撞融合,对东方文化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决定作用。

我可以用这样的简述来高度概括四大文明的特点,就是古埃及文明突出表现在为物质性文明,古巴比伦突出了制度性文明,古印度突出了宗教性文明,古中国突出了人文思想的文明。物质性文明和制度性文明的相互融合,通过地中海文明影响着西方思想的最终定势,宗教性文明和人文思想文明则根植于东方,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微信:www18363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