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歌头条评论
从这里说起
一一浅谈诗词中的意象
文/涛博哥哥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每年的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诗歌日”。这说明,诗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但诗歌它又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它既是抒情言志的艺术,也是多种艺术手法的高度浓缩,它所要表达出的意蕴,需要通过诗中的意象呈现,再通过读者的想象思而得来。它不可能像小说一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也不可能像戏剧一样有很浓的肢体语言和矛盾冲突而高潮迭起;更不可能像散文一样有朦朦胧胧若有若无的人和事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阅读兴趣。它有时候是逆向思维的,有时候又必须打断它的常规语法链条,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余光中说:“诗是踏尘而来,绝尘而去的”。老舍也在《谈美》的文章中说过“诗是表现人类最高真理的东西,它有伟大深厚的情感能永远让人们落泪、欢快,它从人生的深处,表现出生、死、苦、痛、美;它是一幅名画,它有绝对不能变的美,它的言语的结晶,活的音节,画出人类的感情,它反映各人类,又把人类搁进去”。从老舍和余光中的论断来看,诗并不是简单的分行,或者只是一个小画面的呈现,而是一门很独特而又很艰难的艺术。
昨天晚上,朋友转来一首诗,诗的意境非常美,但对其中一句“麦苗忙着灌浆”有点疑惑,认为麦苗在夏天里灌浆有点不妥的。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个地方的小麦成熟期不太一样,但抽穗灌浆的时间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大概都在在4月份左右,4月也是初夏了。退一步讲,如果说这个不合理,也应该从全诗的整体内容解读,此外,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要表达出什么样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才能对这句话或这首诗做出准确地判断!这就涉及到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一一诗词的意象。
诗词的意象意蕴大致分为四个层面,即指称意蕴、再现意蕴、表现意蕴和连类生发意蕴。除指称意蕴外,其它的都是指意在言外的,比如连类生发意蕴,诗里写的东西也许是甲事,但由于甲与乙有牵连,就有可能通过甲来指向乙。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诗经》里有一首祝婚歌《桃夭》,三章十二句,其中有六句是歌咏“桃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见诗词格律常识)
为什么在人家在结婚时要反复用桃花,桃果,桃叶来祝福呢?因为在古代,桃树被赋予了多子、多福、多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就借助桃树来祝福男女主人新婚燕尔,早生贵子,家族兴旺,幸福安康!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时代背景,只简单地根据这个意象来解读,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该词一连用了“鲈鱼堪脍”、“求田问舍”、“树犹如此”三个典故,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用心,也就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而在诗中的意象,又大都是由生活中的具体物象构成的,但这些物象,它仅仅能做为一个指称符号,所以它必须借助作者和读者的想像生发出来,所以它也必须要有作者和读者的相似性关联和植根于大众头脑的群体意识,这样才能生发,否则,就会出现断裂。
诗歌是感于心,动于情,诉于言的艺术,写诗是一种创造,品诗是一种情操,只有深谙其中奥妙,才能领略其中的风景!比如梅这个意象,如果它只做为词语解释,仅仅是一种蔷薇科花木,但由它而生发出来的意蕴,就多了。它可以变成情调、性格、人物、品质、纯洁感情、高贵品质、坚强性格、英雄人物等等。这些意蕴又是怎样生发出来的呢?那就是它的相似性关联和大众头脑中的群体意识。比如说:它的纯洁,是从它的清丽洁净中呈现出来;高贵品质是从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生发出来;它的心灵美是从沁人心脾的花味中生发出来;坚强性格和英雄人物是从傲风斗雪、不畏严寒中生发出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把这种事物之间的形态性质与意象表现意义之间的联系,称作“心与物的异质同构效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景、物、人、事和情、志、意、理之间的相似性关联和连类生发。(部分资料见《诗歌的阅读与欣赏》)。
在我所看过的诗中,有一首带《颈托的电力人》印象非常深刻,其意象意蕴融合得非常好:“他有一帘幽梦的时候/做着一根根导线的梦想/他有一辆行驶在头颅里的卡车/装载着集合、分支、和跳跃的光亮”这些出现的意象多么形象、多么准确,而又多么自然而然地能让读者产生联想!一个电力工作者、他的工作不就是每天拉线么,不就是把线拉好么,他不就是野外作业开车跑么,诗中形象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不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情景画么?!其实,诗中的表现形式和画面感而言,身后眼前有一首“波光粼粼”的那首小诗也很不错,可惜的是,没有向思想方面纵深。写景只为写景,言情只为言情,叙事只为叙事,这些都是写诗作文的大忌。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生动流畅。诗如果仅仅只为呈现出一些画面,那诗是很容易写的,搞一些名词安放在上面就可以了,难的是要把思想性通过形象画面呈现出来,而且要构成整体意境,实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这样,诗才能称为好诗。奥古拉斯说过:“在判断一部艺术作品的优劣时,我们只不过必须自由地沉思我们的情思,必须使我们的感动成为我们的自我活动对象。精神生活的全部秘密在‘心灵的向外扩张和回复心灵自身之间的震颤。’”
意象的表现意义是有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整体象征,有的则只是局部象征,有的一个意象只代表一物一景一涵义,然后由这些意象串线成珠,共同组成一幅山水画,并共同指向同一意蕴。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由六个意象构成的句子。前面三个意象,是以其相近的感觉情调,共同表现并强化了哀败、荒僻、凄苦的心情;而后面三个意象,则是对幽美、团圆、温馨生活的向往。舒婷的《致橡树》,则是整体象征,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
周恩来先生说过:文艺既然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就必须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你这个形象是否站得住,是否为人民喜闻乐见,不是领导批准可以算数的,应该由群众来回答,这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形式是诗歌艺术的外衣,是融音乐、绘画、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所以千万莫“绝对之于是”,草率地下结论。当然,这似乎已经超出了诗歌意象的范畴,留到下次再讲吧!
《中诗头条》团队
总编:周占林、冬箫
副总编:秦华、童天鉴日、秋野珺雪
编辑:元业、心蝶、小雪人、晓翔、清泉、袁辉、秦志良、莫燅珠、秋韵冬缘、卧龙
执行编审:莫燅珠
执行编辑:释圣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