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篇:
《一曲颂歌白杨镇》
(洛阳四绝)
白杨古镇,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抱信守诚。崇礼尚义,安身约性。或曰白杨戍,白杨树,字存小异,意乃大同。商贾云集,兵家必争。拱卫京畿洛阳,阊阖开启皇宫。三县交泰,九衢通行。任天下风起云涌,三千年未曾改名。
翘首东望,昭阳升处,耳闻九皋鹤鸣;回眸西眺,溪云沉时,目见连昌行宫。顺阳河畔,陆浑国里,楚王投鞭,问周鼎几可;半壁山前,圣母洞外,女皇题诗,赞表里山河。山川相缪,自古为秦塞通楚咽喉;郁乎苍苍,历代乃三晋达鄂孔道。
钟灵毓秀地,形揽多美景。一步三桥,双蜡孤明,东园鸣竹,西寺钟声,云阁眺月,龙台乘风,鳌头冬绿,栀稍秋红。此乃白杨之大观也,妇孺皆知矣。至若二十四小景,七十二福地,不可胜记,岂能尽数。此非虚构,皆有胜迹也。
山陕会馆,商贾娇子聚拢地,耸立白杨镇上,高城显池无此踪;关帝圣君,善男信女共膜拜,保佑百姓平安,普天之下与我同。
民风非独温顺,慷慨更多义士。 向是国难之日,蔡龙章临危不屈,甘洒一腔血,终成民族大义。
……
铁蹄蹂躏避战乱,河北中学迁白杨。曾几何时,人才济济,南腔北调喧巷肆;旷古耀今,店铺林立,古镇俨然大府邸。前呼后拥,舟楫舆辇行官道;主仆从行,驼铃马辔续风尘。洗尽铅华,昨日辉煌成美谈;继往开来,白杨再谱新篇章。
看而今镇委政府,运筹帷幄为人民;百姓群众,齐心协力永向党。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法治公正。
农工并重,商旅同行。百业兴旺,经济丛生。生态农业,遍地绽红。莘莘白杨学子,走向世界各地。旧时土坯房,代为大楼层层高,昔日泥泞道,已成油路村村通。
适逢盛世,天下大同。党恩浩荡,惠泽八荒。白杨民众,承惠雨露。康庄大道,前程锦绣。中原名镇,龙腾虎骧。人民安居,百姓乐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朝气磅礴。白杨明天,璀璨闪烁。众星拱月,如日中天。
想白杨区区一镇之域,而声闻遐迩、美名远播者,非独天时地利,尤关人事也。勤善智勇,吾民之精神,抱诚守信,吾镇之魂魄。驼韵悠悠自古丝路飞花雨,炊烟袅袅而今白杨要升腾!
有诗为证诗曰:
白杨镇
风水宝地白杨镇,
鸿蒙初开到于今。
钟灵毓秀旧曾谙,
民风淳朴又弥新。
胼手胝足谋发展,
呕心沥血唯求真。
莫道牡丹花锦绣,
苍苔绽放也是春。

※※※※※※※※※※※※
第二篇:
《走进冬天》
(洛阳四绝)
诗曰:
夜寐满天梨花飘,
疑是东风一梦摇。
醒来枕冷衣衾寒,
方知秋去冬已到。
期待琼花降寰宇,
渴望冰封泯喧嚣。
春看百花秋赏月,
雪里人生味更好。
送走秋风锦绣,便走进了冬的门槛。
喜欢冬天,尤其喜欢银装素裹千里冰封的景象。在久远的记忆力,童年冬天的雪特别多。整个冬季,从阴历十一月初开始降雪,甚至到来年春天,飞扬穿庭的桃花雪,积雪似乎一直覆盖着大地。
那时候的天也特别的冷,河流、水库里的冰整个冬天似乎就没有解冻过,满载货物的人力车、牛车可以穿越冰面,来往两岸。
屋檐下冰凌倒挂,有两三尺长,悬崖百丈冰亦非夸张。
北方的冬天,满山的树木脱掉了臃肿的夏装,裸露出健美的体魄。虬枝龙干,在北风的摇曳下,吱吱呀呀,苍劲古朴。在萧瑟中,有种洗去铅华不加修饰的遒劲。
放眼望去,无论是近处枯草起伏,还是远方山峦的黛青,都毫不掩饰地向你敞开襟怀,极像了北方汉子袒露的胸背。
而南国冬日依旧是山清水秀,玉簪螺髻,是南方水乡妹子的吴侬软语。
也许熟悉之处无风景。生在北国之人,总是向往南方郁郁葱葱的景象,
而无视南方人眼中的北国风光。
南国的冬天,像妙龄女郎,着霓裳羽衣,唱晓风残月。而北国的6冬天,,须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单从季节的特征看,北国的冬天更具冬的韵味!
自古文人墨客,写雪咏雪,在皑皑白雪里,寄托家国情怀。无论是“大雪满弓刀”,还是“风雪夜归人”,亦或“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都散发出梨花带雨般的美丽。而当代巨人的一首“沁园春*雪”则成了咏雪的千古绝唱!
踩在积雪上,总会感受到人间最美的音符。爱雪,是因为体味了落雪里的境界,人生有几次?春夏秋冬几多轮回?爱雪,是想让自己也变成一片雪花,轻轻地来,悄悄的离去,不带走红尘中一片云彩……
雪点缀了冬的景致,冬圆了雪的梦。雪是冬的颜色,有了雪的冬天才配为冬;雪是冬的魂魄,有了雪的冬天才魅力四射。白雪飘飘,恰似冬的羽衣,为冬披上了一层素雅;茫茫白雪,为冬平添了一份神韵一份灵秀。
……
雪地里捉麻雀,是童年最有趣的记忆。将一个叵罗用短树杈支起来,叵罗下撒上高粱或米粒,用细绳拴在树杈下部,人在一旁隐蔽起来,以粮食做诱饵,待鸟儿进入觅食时,迅速拉倒支撑的木棍,鸟儿便被罩在叵罗里面。
因降雪时久,鸟儿无处觅食,看到食物,忘记了危险,这就是所谓的鸟为食亡吧。
堆雪人,打雪仗,是雪后的另一番情趣。玩耍起来,无论老幼,身心都充满惬意的快感。
落雪大多是在晚上,不经意间,一片片雪花悄悄地划过夜幕,像是夜袭而来的白色精灵,一夜间便占据了人们的视野。清晨,当你临窗向外眺望,已然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盼望这个冬天,有一场大雪,平添生活的乐趣。
2018.11.15戊戌初冬
※※※※※※※※※※※※※※※※

第三篇:
《风雪夜归人》
作者/洛阳四绝
每当下雪,我就会想起自己的人生路,虽没有波澜壮阔,却也风雨兼程……
那是八十年代初,我在洛阳求学。一个年关临近的冬天,大雪连日不停越下越紧。已经腊月二十九了,仍没有停歇的意思,今天不走,这个年就回不去了!回家过年心切,不顾雪大,一头钻进漫天大雪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到洛阳汽车站的时候当天的车次已经没有,只好买第二天(年三十)的车票。
尽管这样,也只能半道下车,往老家白杨方向去的客车因雪大路况差,早已经停止营运。
这趟车是洛阳开往嵩县的,原本是八点的车次,一直到上午快十一点才进站。
一路上晃晃悠悠,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到达我下车的鸣皋镇上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
我的家离鸣皋还有三十多公里,这只有步行了。出镇子的时候还勉强看清楚路,到了旷野,原本的沟壑丘陵被白雪覆盖,成了一片皑皑的大同世界。
雪下的更急!除了一片白,能见度也只有三五十米远,余下的便是一笼通的白蒙蒙。凭着记忆,家就在正西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向着西方走去。
天渐渐暗了下来,远处人家年夜饭稀疏的鞭炮声时有传来,我加快了步伐,虽然冰天雪地,但却是满头大汗。不知走了多久,饥饿和疲乏困扰着我,看看眼前,依旧一片苍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片洋槐树林。
在那个暴雪的黄昏我彻底迷路了……
怎么办?这样走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站在暴风雪里一片茫然,瞭望四周,忽然发现临着土崖的底部,正好有一个护林人废弃的窑洞,一瞬间,好像有了救命稻草,毫不犹豫的奔向窑洞。
突然,一只受惊的野兔从窑洞里擦我身边飞驰而出,吓得我毛骨悚然……
天彻底暗下来,汗渐渐落去,冷袭来。饥饿、寒冷、困乏、无边的恐惧在蔓延,实在无法抗拒。远处,零落隐约的爆竹声不时传来,顺着爆竹的声响,依稀看见莹莹灯光,像是看到了希望,离开窑洞朝着灯光的方向走去……
好久,终于走近了一个村子,街道上却没有人,顺着亮光,我扣响一户人家的大门。……
人家吃惊之余,问清楚原委,给我端来热汤和馒头,我狼吞虎咽之后,才知道这里是白杨镇!离家也就七八公里了,这段路我再熟悉不过,小时候经常来赶集。
归心似箭,辞别主人的挽留,又一头钻进了风雪弥漫的除夕夜……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记的一个冬雪夜……
今天重温,充满游侠般的浪漫,但在当时,满脑子的恐惧迷惘。
……

※※※※※※※※※※※※※※※※※※
第四篇:
《悼母文》
(洛阳四绝)
草木无语,大地同悲。哀乐挽歌,皓天回响。泪眼朦胧,怎逐慈母幻影;悲痛欲绝,难书失亲之痛……
母亲陈氏,字讳兰,生于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二(公元1930年),于公元二零一八年五月五日(农历三月二十)溘然长逝,享年88岁。
母亲乃伊川县河东人氏,自幼穷苦。外无舅姑,内少叔伯。一十三岁,随父母涉伊河西向,一路乞讨,落户于宜阳县白杨镇东庄村。
逾年春,其弟东勤染病无医夭亡,外婆思儿心切,日哭夜涕,不久亡故,皆葬于东庄南门外里许。
外爷携独女,为他人修碾锻磨,游走四乡,勉强度日。
一十八岁,母亲出嫁于下江台张家。
自此,开时一生辛勤劳作……
家里家外,白昼黑夜。烟熏火燎于厨房,转动纺车在长夜;忙耕种乎烈日,织桑麻于通宵。一生艰辛,育五男三女,虽食不果腹,衣难避寒,护犊之爱,不输天下。春来寒往,季节更替,子女衣装应时,从不懈怠。
母亲河东老家只有一姨,从我记事起,无论夏节春节,每年两次,徒步近八十余公里省亲,从没间断。我十几岁时,母亲带我去过一次姨婆家,从鸡鸣五更,直走到红日西坠,方才到达。
这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母亲早年最大的心事,就是把外婆舅舅遗骨起埋到下江台村与外爷合葬。因为穷困,无力凑够微薄的棺木钱,搁置了尽二十年。为这事,没少和父亲生气。后来,生吃俭用,积攒多年,存下20块钱,终于将外婆舅舅的遗骨起埋到下江台村和外爷合葬,下葬的那天晚上,她是整整哭了一夜!
母亲虽不识字,但诵的三字经百家姓,念的增广贤文,上学时常听她念叨:小时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下苦心……
近十余年,老年脑痴,不辨人事,不认子女。只要有问来者是谁,她回答:你是东勤,可见念其弟七十余年矣。
去岁腊月至今,母亲卧榻不起。以致米粒难进,日渐消瘦……
我 为斗米所困,难事汤6药于病榻,全赖兄弟姊妹尽孝。每逢周末,归身于故里,视母稍安。
心知母亲人世不长,但失之于错愕。忧母心怯,以致害怕兄弟姊妹电话,每每知母亲平安,心头重石落地!
五月五日早晨,噩耗还是不期而至,小弟电话中呜咽:妈走了……
闻言,没有惊诧,没有悲伤,只有一念:她老人家的苦罪终于结束了……
书字千行,不抵生时一点孝敬。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在,悲莫大焉!
白云悠悠,未知慈母今何在;尘世茫茫,料定至亲到天堂。愿母亲一路走好,父亲在那里等你二十有年矣。愿父母在天之灵佑子孙!
呜呼哀哉, 尚飨!
不孝子张建六
2018年5月8日泪祭
※※※※※※※※※※※※※※※※※※
第五篇
《省 亲》
——写在母亲周年祭日
(洛阳四绝)

河东的姨婆,是母亲娘家唯一的亲人。
打我记事起,每逢春节去河东省亲,母亲从没间断过,直到她老年智障不能行动为止……
一九八零年,我在洛阳上学。这年的正月初六,母亲带上三姐、我和小弟,踏上了河东省亲的路途……
豫西山区的正月初六,天气还相当的寒冷。田野的积雪白茫茫的一片,村口顺阳河的冰经冬不消,依然溜滑锃亮笼罩着淙淙流淌的河水。
鸡鸣五更,夜幕深沉,天穹的星星闪烁着寒光洒落在村庄四周的山脊上,勾勒出一抹线条起伏的剪影。
那个年代交通闭塞,要步行十五里到最近的白杨镇上乘车。午夜料峭的寒风吹打着脸面,如刀割一样难受。
那年我十八岁,背着探望姨婆的自制礼品:馒头,假疙瘩(一种油炸食品),果子(油炸,又称焦叶);三姐拉着七岁的小弟,母亲㧟着一个花格子粗布包袱,里边是自己手工纺织的土布。
来到白杨镇,天刚萌萌亮,车站上乘车的、送客的黑压压一大片。看到这情景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那个时候每天县上到镇里的客车只有一趟,若坐不上,往县上去,只有步行,那可是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啊。
抱着一线希望,耐心的等待……
八九点钟的光景,红白相间大面包似的客车,拖着浓烈灰白的尘土从东方缓缓驶来,候车的人流潮水般涌向迎面驶来的客车。我们相互呼喊,被人流夹裹着,向车来的方向奔去……
人们不等车停稳、车上的人下车,便从车窗往里钻。开车的司机和女售票员大声骂着敲打着,依然无法阻挡疯狂的乘车人……
叫骂声沸腾了二十多分钟,尘埃落定。车里像蓟鱼罐头拥挤的喘不过气,车上的人十分庆幸微笑着和车下的亲人挥手道别,车下的我们则望洋兴叹,满脸的无奈…
“高山还有一趟车去县上,赶快往高山赶!”人群里有人说。
我们也随着人流,踏着初春尚未泛绿的麦田操小道往高山去。
白杨离高山有十多里路。高山有个煤矿,小时候家里烧煤到高山去拉,由于是牛车慢,拉煤还要排队等候,一去就是两三天,对高山有种神秘感,听说要到高山去乘车,有种莫名的兴奋,不由加快了脚步。
过马村,经果园,迤逦朝东北方向行进,我们被人群远远拉在后边……
一个多小时后到达高山,人说车早已经走了……
没有了车,往县上去只有徒步了。一路上我们走走歇歇,饥饿口渴,浑6身汗淋淋的难受。
红日落山的时候终于走到县上,在一个小店讨了点水喝,吃了点干馒头,休息会。母亲说:过了河就不远了,姨婆在家做好吃的等着呢!
到达伊河渡口天已经黑定,渡口早已经没有了人。对岸的窝棚里有微弱的灯光在闪烁。母亲说那是渡河的船家,我叫他船开过来。
“喂!开船的大哥,俺们从西乡来,到河东串亲戚,误了车,走了一天的路才到河口,麻烦你行行好,渡俺过去吧!”
许久没有回声。母亲又喊:渡俺过去,多给你船钱。
“都啥时候了,黑瞳瞎火的,多危险!”对岸终于说话了!
“行行好,我带着几个孩子呢!这么晚了,过不了河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又是许久:“你等着!”
随着咿咿呀呀的摇撸声,船家把船摇了过来:“不是钱不钱的事,天黑不渡河这是规矩,万一出了事我可担当不起。”船家是一个五十开外的汉子。
母亲自是千恩万谢:知道知道,这不是赶路到这时候吗,不然怎么敢麻烦你!俺多给你船钱。
“不是看你们着急,多少钱我也不过来。船家不搭过河钱!这吧,白天每人五毛,这黑地就大小人一人一块!”
母亲又是千感谢万感谢的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打开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掏出四块钱给船家。
下了渡船,母亲指了指黑咚咚的东北方:这就快到了,走吧……
黑暗中,不知又走了多久,小弟早已经在三姐的肩头睡着……
听到狗吠声,看见了影影忽忽的灯光,到了一个柴门当户的人家门口,母亲激动的呼唤:姨 ——姨——,在家吗?我回来看你了!
东厢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姨婆掌着油灯,晃着小脚迎了出来:是兰儿吗,我的天呀,快进屋快进屋!咋到这时候咋到这时候!见到我们姐弟几个一脸的疲惫相,姨婆又是乖呀心肝宝贝的叫着。
当晚,吃了姨婆蒸的包子,喝的大米粥。那是我记忆中最香的包子最甜的粥……
厢房的土地铺上麦秸草,再铺上被褥,就这样入睡了……
母亲和姨婆都是苦命人……
姨婆七八岁的时候失去了父母亲人,投靠到她的表姐家,就是我的外婆家。姨婆十二岁那年,外婆家一场大火烧的家徒四壁……
在万般无奈情况下,外爷把年仅十二岁的姨婆送到邻村一户人家当了“童养媳”,带着外婆和一双儿女一路乞讨到他乡谋生。靠着“锻磨锻碾子”的手艺,外爷一家在宜阳白杨镇的东庄落了户。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年仅九岁的舅舅染疾病无医身亡,外婆思儿心切日哭夜啼不久亡故,皆安葬在东庄南门外里许……
1969年的夏天,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外爷在侍弄生产队的菜园子时突发脑溢血失去语言生活能力,卧床两年后亡故。从此母亲唯一的亲人,就剩下河东的姨……
我 睡梦醒来,昏暗的油灯下,姨婆和母亲仍然在拉家常,只听姨婆说:娃们大了,慢慢都会好的…会好的,母亲拉起袖口抹着眼泪:会好的会好的……
……
2015年春,姨婆以86岁高龄去世;2018年5月,母亲以88岁高龄去世…
悼 母
——写在母亲节
羁旅江湖望桑梓,
白头倚门今已无。
悲情化作伤心泪,
愁绪升腾断肠日。
慈母手中线已断,
游子身上衣谁补。
寸草欲报三春晖,
拣尽寒枝无栖处。
2019.5.5写在母亲周年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