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最早载于《名医别录》,其性凉,味苦;归心、肝经:;其基本功效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1.用于血热出血证大蓟味甘微寒,气寒无毒,性主下行,走血分,能去血热、泄逆气、消瘀血、生新血,为凉血止血要药。凡血热妄行所致咯血、衄血、吐血,热伤血络的尿血、崩漏,皆可用之。如《太平圣惠方》治心热吐血,《普济方治舌出血,《本草汇言》治吐衄、崩中下血,均用鲜大蓟根捣汁服。亦可配生地黄汁、姜汁、白蜜治吐血、呕血,如《济生方》大蓟散:与栀子、小酶、大黄配伍有泻火凉血之功,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吐血、衄血、咳血。若治外伤出血,可用本品研末外敷。对于足外伤的患者,有的无骨骼损伤,只表现为局部软组织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肿胀,但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程延长。有研究者采用大蓟方治疗关节扭伤的肿胀疼痛,用大蓟粉与淀粉按1:1的比例拌匀,加温水调为糊状,摊在纱布上四向内折叠,置于患处,每日1-2次,伤后立即指导进行冷敷并抬高患肢,24小时以后开始应用本方,同时注意患肢的抬高与制动,一般3~5天疼痛及肿胀即可消失。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2.用于热毒痈肿。大蓟气寒略苦,能泻火解毒以消肿,导滞祛瘀而散结,其性平和,内外痈疽皆可用之。用于湿热或痰火郁结所致红肿灼痛,身热咳嗽,胸痛,腹痛者,用此效用解毒。如《大明本草》治痈疽,《闽东本草》治肺痈,均用本品捣绒外敷,和水煎服:《本草汇言》用此与地榆、牛膝、金银花,共捣取汁,和热酒服,治肠及内痘诸症。
用于湿热毒邪凝结肌肤所致的疗疖疮疡,用之消肿散结。可单用捣绒调蜜敷治疗疖:捣绒取汁涂患处,治烫火伤;加桐油捣烂取汁,涂擦,治漆疮。治疗乳腺炎,用大蓟、凡士林,取鲜大蓟根去泥土洗净,阴干,捣烂,榨取其汁液,加入20%凡士林搅拌,待半小时后即自然成膏,备用。遇乳房发炎期患者将药膏敷于消毒纱布上贴于患部,4~6小时换药一次,可收良好效果。
3.用于肝经热盛之高血压。大蓟有降压作用。大蓟降压的作用虽历代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大蓟性凉,入肝经,对于高血压的早期,肝经热盛所致高血压患者,有凉肝清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蓟具有确切的降压作用。大蓟用于治疗此证可单用,也可配伍夏枯草等同用。一般用量为10~15g。大蓟用于肝阳上亢证,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有较深体会。周老认为,大蓟、小蓟性味甘凉,共具凉血止血,消散痈肿之功。《本草拾遗》谓:“小蓟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创出血、呕血等。”《大明本草》谓:“大蓟叶凉,治肠痈腹胀瘀血、血晕、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散瘀通脉,集凉血、止血、行瘀、通络于一身,是血热证的要药。周老临证常以之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耳鸣、目赤诸症,认为肝阳证乃由于气火逆乱,上攻脑府,用大蓟、小蓟凉血活血,导火下行,通脉络,甚者配以牡丹皮、生地黄、泽兰、水牛角,危者更参以硝黄通下以釜底抽薪,泄其亢阳。妙在二酶性凉而润,活血而不致动血,不同于红,宁血不致留:有别于侧柏。泻火而不伤阴降气而不耗气,是火盛气逆病人的治标良药。
4.用于湿热黄疸大蓟有利胆退黄之效,可治黄疸,因本品味苦性寒,适用于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疽,可配伍茵陈、金钱草等同用。可见大蓟应用广泛,切勿因其平淡而忽之。一般用量为10-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