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40年间中国铁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发展,我们出行回家的旅途也在悄悄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些年远行乘坐的绿皮火车,还有被塞的鼓鼓囊囊的蛇皮袋的往事。这些都成了我们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随着火车多次的提速,越来越多的绿皮火车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乘坐绿皮车的经历和往事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以磨灭的回忆。
九十年代初,在我的家乡。随着南山金矿被政府严令禁采后,许多闲余的青壮劳力,一下子在家门口没有了挣钱养家的渠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外面的世界。有组织的和同乡好友结伴到外出打工,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那年我十八岁,也在打工潮的影响下,扛起了鼓鼓襄襄的蛇皮袋,拎上了那个泛黄了的军用提包,装上了祖母前一天晚上就给我烙好的火烧馍和七八个煮鸡蛋。第一次跟随着,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的父亲。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坐上了县城开往洛阳的大客车。在洛阳火车站售票窗口,买上了洛阳至太原的车票,因为怕路上耽误了行程,所以我们提前几个小时到了洛阳,第一次感觉到了等车的煎熬和无聊。一本《洛神》让我反复阅读了两遍。终于坚持到了检票进站。跟随着紧张神色匆匆的人流。穿过了洛阳站那长长的地下通道,登上了站台。刚检完车票,就被紧张拥挤的人群,推挤着脚后跟感觉悬着空,簇拥着就上了那趟郑州开往焦作路过洛阳的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的座位一般都很硬,靠背很直。我们坐的是过路车,列车到达月山站后下车签字中转,所以乘坐过路车一般是没有座位的,刚上火车,还没开动的这十几分钟,是最让人难适应的时候。满车厢都是污浊难闻的气味,烟味,脚臭味……简直能让人致息。但是车上的旅客根本就顾不上这么多,如果能坐上一个座位那就是相当幸福的事情了。我们靠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坚持到了中转站月山,这时候已是灯火阑珊,华灯初上了。沿着站台两边的灯光,隐隐约约的能看到,这是一个建在山凹里小站。跟随着行色匆匆的人群,穿过一个简易的铁栅栏的圆形门就进了候车室。来不及喘上口气,就赶紧先到售票窗口,办理了中转签字手续。手里刚拿上票这时站台口上就响起了火车进站的广播。看到许多要转乘的旅客扛着拎着大包小裹的东西,都一溜小跑着,跌跌撞撞的冲向了火车还未停稳的站台。眼前的场景瞬间让我惊呆了,这趟我们要转乘的过路绿皮车,早就满载超员了。它们在月山这种小站停车,根本就不开车门。这时我看到人们都是从半开着的车窗上往里爬了。因为大家都是在月山站办理的中转手续,所以月山站的工作人员,也许感到有责任让每名旅客都能坐上车,平安的离开,担心旅客们当天走不了被滞留在这个小站上。因而站台上车厢外面就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手里拿着竹棍的站台工作人员。跟着旅客们在每节车厢下来回跑。他们用竹棍敲打着车窗,大声的叫嚷着,指挥帮着旅客们往车上传递行李,还清楚的记得,我就是被工作人员推着屁股助爬进窗户的。每逢想起来,心里就会为当年那些辛苦敬业的车站工作人员,心里会油然而生的产生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敬意。

那时我们经常会赶上乘坐夜车,漫漫的夜晚最难熬。不论你出门还是回家,绿皮车总是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前进着。火车的轮轨声一直是咯哒哒咯哒哒,再加上“哐当哐当”的声音,真是让人苦不堪言,有时正巧赶上春节或农忙季,乘坐绿皮车的人更是多的拥挤不堪,让人无奈。但是在乘坐绿皮车也并不是全无乐趣可言。比如,可以结识许多南来北往的新朋友,大家在漫漫的旅途中,挤在一起打扑克聊天容易拉近距离。有时还会遇到让你一生都难忘的事情,记的有一次上车没有坐位,就遇到一个大姐她主动把我让到她的坐位上,让我坐下歇了好几站。至今我还记的她的模样,细细而弯弯的眉毛圆圆的脸戴着一副眼镜。绿皮车见站就停,每到一站车窗外的当地小贩就会举着当地的特产食物叫卖。特别能解馋,也暂时释放了归乡游子那长长的乡愁。而绿皮车也成了一个符号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出行选择,高铁、飞机、自驾车,互联网购票,刷脸进站。当年乘坐绿皮车,扛着蛇皮袋手拎提包出行回家的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和过去比如今不仅满足了,“走得了”,更满足了“走得好,走得快”。可乘坐绿皮车的那些难忘的经历和住事,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段龙超,网名爱乐毛毛洛宁县赵村镇凡村人酷爱阅读喜欢交友,少年离家远赴山西太原谋生,曾做过建筑工人,棉纺厂工人做过店员保安员等工作。如今在太原娶妻生子定居至今,闲暇之余喜欢写一些散文随笔来抒发情感。尤其深受家乡洛宁纯朴的民风人情所影响。故而家乡的乡情乡音,就成了本人永远取之不尽书写不完的创作源泉。因水平有限文章粗糙语句多有不畅,但这一切都是亲身经历用心去写的。真心希望朋友们能多多指点相互交流畅谈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