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j亢乃坚
《对话诗歌——与诗人陆千巧商榷》
文/陆千巧
无论亲历过战争风云或政治变革,也无论年龄或种族,只要稍加留意,身边无处不是诗。
诗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和艺术。她的含蓄透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哲理;她的热烈又表现出一种豁达,使人激昂向上。
诗是一枝花朵。以她的隽永取悦于人;以她的馨香沁人心脾。所以,在茶余饭后,在花前月下,她都能微笑着使人赏心悦目。

然而,“愤怒出诗人”的含意,就其概念来讲,则是一种情绪的发泄。真诚被亵渎了,诗人要发泄;爱情被践踏了,诗人要发泄;世界没有和平了,诗人也要发泄……这时的诗人,有一颗于黑夜鸣咽黎明的心在跳动!
因此,诗是以一种感觉来寻找共鸣的,灵与肉的有机契合,是完善艺术信仰的路径……
诗,能陶冶情操;
诗,能静化灵魂;
诗,能唱出整个人类文明;
诗,能使生命产生韧度,在无垠的时空里耸立为永恒……

【陆千巧答knj亢乃坚老师之问】
之所以用“答”和“问”这两个字,是千巧在仔细斟酌之后决定的,因亢乃坚老师用了“商榷”二字,实乃抬举。文中虽未明显提问,但却非常严肃地扣问时下诗坛最为腐烂的疽疮,也是一代真正诗人的痛点,千巧不可不正面并认真回答。

亢老师的文中提出“愤怒出诗人”概念的对等观点,千巧亦有同感,田炳信老师曾有文章指出“嬉笑怒骂”皆是诗,这个观点巧亦赞同。但诗歌语言,自有吟咏起始,便是美好向上的象征,也是语言浓缩的精华,通过文字,呈现背后的精神,不论背后精神高洁也好 ,低俗也罢,最终呈现的还就是文字,还需要对文字本身深厚的理解和运用。
从诗人因性情不同而分析,有人温和,有人严厉,有人旷达练市,有人羞涩含蓄,但无论性情如何,诗就是诗,从艺术角度出发,应区别于日常说话。“愤怒出诗人”并非不可,但终需思考因何而愤怒,怒到什么程度,以哪种形式表达愤怒。愤怒的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也许不具备诗歌完全的兼容,但大致是讽刺,批判,揭露和拯救。在与明宗老师的一次探讨中,明宗老师曾对于诗歌语言的研究有过发言:“诗歌的语言应像上帝一样温和”,千巧觉得这句话非常好,观古今中外名著诗歌,无一不是语言中蕴含内心平静的态度,即使是批判,也是“温柔的批判”,并不因“愤怒”而产生戾气,使诗歌鲜血淋漓,令人恐怖。由此可见,不管愤怒还是平淡,能够深入人心的还是温和优雅严肃严谨的语言,并非“满眼风尘”或是“满屏怒骂”。
诚如田炳信老师与亢乃坚老师所言,诗是“灵与肉”的契合,是完善艺术信仰的路径,诗是文字语言艺术中的精华,应严谨,谨慎对待,谁亵渎了诗歌,便是亵渎了自己的灵魂,谁玷污了诗歌,便是腐蚀了自我。茫茫人海,时序轮回 百年之后,我们都要没于黄土,而最终胜利的是诗歌!
20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