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强调“上医治未病”。
普通老百姓读《黄帝内经》可能多少有些费劲,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吧!
知足常乐,摆脱欲望的枷锁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意思是说,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好吃,穿什么衣服都觉得舒服,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适应,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心里想着食物美、衣服好、热爱生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平衡的心态。如果永远戴着欲望的枷锁,很难保障身心健康。
工作和休息是一对阴阳,要平衡
《黄帝内经》有个很重要的养生法则叫:“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即是强调阴阳的平衡。工作和休息也是一对阴阳,工作属于“阳”,休息就像“阴”,休息不够,就会打破阴阳平衡,让健康的天平出现问题。
说到休息,有的人认为睡觉就是休息,其实对于久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而言,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休息方式。
《灵枢·官能》中说:“缓节柔筋而心调和者,可使导引行气。”即是如果没时间锻炼,不妨进行意念运动。比如闭上双眼联想自己正在登山,周围风景是多么优美,脚是怎样一步步地往上攀登的。这样的意念运动,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灵与身体互动的作用,从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消除疲劳。
身体要休息,精神也要放松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回答是:“神不使也。”也就是说,患者在精神上不配合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很多人心里装了太多事,即使是生病也被工作压着,虽然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精气神就像我们健康的卫士,一旦失去它们,长期被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占据,健康的城堡也会渐渐沦陷。所以《黄帝内经》中强调意志的积极作用,如果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就会“外内相失”。
常说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热的意思)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里所说的气并不仅仅指生气,而是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人要百病不侵,就要学会养气、护气。
气既不能不足,也不能有余,更不能不畅。比如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虚;人体气有余则容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而气不畅也就是气滞,则容易血淤,可能会引发肿瘤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除了注意饮食起居的调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气机通畅。不妨记住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遇到任何困难纷争,有了这三句话,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是泻还是补要看身体需求
海参、冬虫夏草、人参等补品,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说,吃了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人体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补的。比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健康问题的人群则宜泻不宜补,可以借助药物、拍打经络,以及饮食调理等来“泻”。
如果是气血两虚的人群,则可适当用人参、冬虫夏草等中草药进行补益。
不违四时,顺应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句话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回避与自然法则相违背的事情。比如夏天,自然界是生发的,那么人也应该多运动,多出汗,排出身体里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垃圾”。
根据事物的规律“无为而治”,自然就可以得到健康的“真气”。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巧作为,尊重规律。
《黄帝内经》讲养生,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随缘随性,也就是和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己的身体和谐相处。
张仲景:顺应自然养生
养生应顺应自然
张仲景不断地探索医疗与养生之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逐渐发现,四季变换,日月更替,以及整个大自然都与人的健康是有关系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影响,长期共存。
自然和人的关系,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也就是自然界在养育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对人类产生着危害。而疾病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体内气血的失调,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季节的变换而受到的影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系统论述了顺应自然是养生之道的根本
①时令反常易受寒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说,一年有四季,正常的四季表现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而四季里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一般来说,气候应该与节气相适应,但有时候自然界变化多端,节气到了,相应的气候却很反常,不是还没有到,就是表现的太过。这些可能都是导致邪气进入人体的病因。时令反常,或季节更替的时候,人就容易发生流行性疾病。
如在早春乍暖还寒,初夏昼热夜寒,秋季突然由热转寒,以及偶尔发生的该热不热、该冷不冷的气象,或是时风时雨、忽冷忽热,都会使寒气侵入人体,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身体一旦不能适应,就容易患伤风、感冒和气管炎。因此,在看似正常的时节,一定要有所准备,切莫让寒邪有机可乘。
②季节交替需防病
季节交替的时候也是病菌最为活跃的时候。如春季万物复苏,是各类致病微生物繁殖、传播的季节,同时也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多发季节。初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过多的与人接触,就更容易增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机会;其次,气候多变使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尤其在室内通风换气差的环境,一些有害病原体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更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抵抗能力降低。
当病人谈话、打喷嚏时,病原体会随着唾液飞沫跑到空气里,健康人吸入空气中的病原体就会得病。因此在春季,人们应该避免长时间在人群拥挤的地方逗留,减少空气传播疾病的机会。而冬春交替的时节,人们往往为了御寒,紧关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这样疾病就容易传播。夏秋季节气温高,蚊蝇滋生,病菌极易繁殖。如果饮食不卫生,病菌进入人体就易得肠道传染疾病。
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张仲景认为,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时,阴气最盛,渐渐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夏至的时候阳气最盛,渐渐阳气下降而阴气开始上升。因此,冬至和夏至,是阴阳二气相合的时候,而春分、秋分则是阴阳二气相离的时候。季节更替,往往也是很多季节性疾病发作的时候。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适当的户外运动,能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对季节病最好的预防措施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以及部分皮肤疾病等患者,对季节变化或异常气候特别敏感,症状往往出现在季节或气象变化之前。
而在预防方面,应该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期根”的养生原则。阳虚的病人,病性多在春夏减轻,秋冬加剧,治疗时如果能在盛夏阳旺之际培补阳气,那么到秋冬就可以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这就叫做“春夏养阳”。而对于阴虚的人们,则应该多在冬去春来的时候出现各种病症,而如果在秋冬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或食物,可减轻症状复发的程度,这就叫“秋冬养阴”。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来增强体质,则能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对季节病最好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