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增强广大市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6月5日,由洛宁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县非遗保护中心、县文化馆联合承办的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演活动在县体育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副县长韩丽莉、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人大主任刘永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小宁,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正学、县人大教科文卫主任杨志学、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任绍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段天祥及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文联负责人共同参加仪式。

洛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县委、政府一直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抢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己任,全县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下,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宣传传承、保护工作,并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活动,使得洛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不被人知道到家喻户晓,从小打小闹到不断发展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丰硕、繁花似锦,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断惠及群众并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目前已普查线索20065条,立项1300余条。其中,《洛出书的传说》获批国家级保护项目,《洛宁剪纸》《洛宁竹编》《河洛响器》《下峪垛子》等获批省级保护项目,《洛宁女红》《洛宁蒸肉》等获批市级保护项目,列入县级名录项目76项。厚重的历史、独特的技艺为传承与发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小宁在致辞中说,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她希望以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洛宁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和保护,丰富群众文化遗产知识,不断提高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激发广大公众保护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继续加大非遗普查征集,加强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为全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活动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县文化馆还制作了丰富多样、图文并茂的展板,内容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图片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料,充分展示了洛宁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近几年洛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非遗的内涵与魅力,更加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据县文化馆馆长段慧博介绍,本次活动就是让广大群众了解和知晓本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本地区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商标。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形成各族人民珍爱历史文化、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进一步加强洛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让文化遗产瑰宝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更好地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暖阳照耀下的洛宁县文化体育中心广场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一派欢腾喜庆。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欢声如潮。随着开场曲的响起,一系列我县传统非遗项目精彩节目悉数亮相现场,竞相上演。

400人的开场舞蹈《撸起袖子加油干》紧跟形势、节奏感强的舞曲,跳出了大家的心声,跳出了精气神,充分体现了洛宁广大妇女群众开拓创新、和谐奋进的精神面貌。

小原大鼓队表演的河洛响器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精彩纷呈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彰显出洛宁人民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进姿态。

在优美的《祝福你祖国》的歌声中,百名女同胞们身着传统服饰旗袍,或恬静素雅,或古典婉约,或鲜艳夺目,迈着轻盈而骄健的步伐轻舒慢舞,款款而行,唯美浪漫,婉约动人,展现出了洛宁妇女们的自信优雅幸福的精神风貌,也成为这个节日一道靓丽的风景。

景阳镇中方村表演了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赶毛驴》,该项目以其诙谐幽默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骑着毛驴儿的姑娘、赶着旱船的老头子,到位的眼神儿、滑稽的舞姿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伴随着欢快美妙的《中国美》的音乐声,文化馆文艺队舞者身着艳丽服装,手执盘鼓,动作飘逸袅娜,宛如飞仙,组成不同方阵不断变换,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下峪镇庄头村的民间文艺《二鬼摔跤》以双臂双腿,模拟二人摔跤动作,时而舒展、时而激烈,惟妙惟肖。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活灵活现展现出二鬼摔跤的热闹打斗场面,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陈宋的河洛响器表演声势浩大、威风凛凛,鼓声喧天、响器铿锵,奏出雄辉激越的乐声,不停赢得全场观众的鼓掌与点赞。

精彩绝伦的汇演让市民观众零距离领略了非遗风采,感受到了洛宁非遗魅力。一位市民说:“今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每一位公民、每一名群众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文化遗产不能不保护。我们一定要继承和保护我们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此次宣传展示,让广大市民在共享人类文化遗产成果的同时,激发了广大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激情,繁荣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
【相关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先辈智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人类永恒的的精神财富和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地域文化的净化,是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核心价值取向。 非物质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了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障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紧迫性。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文化遗产是党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口号是“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非遗保护,你我同行”。(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