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樱桃的故事(散文)
薛立兴
小时候我就从长辈那里知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樱桃好吃树难栽。”那时候农村普遍穷,我的家里更穷,吃樱桃的机率低,家乡零星栽植的樱桃树少之又少,只能在饭后茶余听听长辈讲的有关樱桃的故事而已。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多样化变化的态势,家乡的父老乡亲思想解放、脑筋开窍,学习外地经验,零星引进种植各种果木树,特别是以色列大理子和改良之后的樱桃等各种果木树苗。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就如农民兄弟说的:“啥能赚钱就种啥,啥有销路就种啥,啥有利获就种啥”。思路就是出路,思路对头天地宽,拼搏奋斗摘穷帽。果业致富的百姓不信邪信科技,思路紧跟市场转。在扶风大地从南到北把果业做为拔穷根、摘穷帽、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

已亥年农历四月下旬,故乡扶风县历史名镇杏林镇杨家沟村举办了一场“扶风首届电商助力樱桃采摘节”活动。我随扶风县作家协会一行18人来到位于西宝北线南端,东距杏林镇3公里,西距扶风县城10公里一个名叫杨家沟的地方,这个拥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48户,总人口3111人,仅有耕地3860亩的中等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村民家居住沟窑里,生产生活一直被“三难”即吃水难、收种难、收入难所困绕,是关中地区典型的贫困村,到2015年时,全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89人。市县镇三级党政组织和驻村帮扶单位把贫困村杨家沟做为重点帮扶村。按照“八个一批”和“两不愁、三保障”的帮扶工作思路,在种植元宝枫苗木、大棚菜、苹果和鲜桃的同时,动员农户大力发展樱桃,到已亥年初,樱桃面积已接近800亩,挂果500亩,成品园380亩,仅樱桃一项收入达4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2018年底该村已有40户15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仅为0.97%,杨家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搞帽,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扶风县委、县政府树为脱贫攻坚红旗村。

参加完樱桃采摘节仪式,我随西安、宝鸡、县城来杨家沟村观光旅游的客人进入指定采摘的樱桃园,那一树树如同红码脑宝石般的大樱桃挂满枝头,胜似耀眼好看,吸引着进园采摘的游客眼球。青春靓丽的女士,身着夏装的帅男拿起像机、手机秒拍着这难得的丰收美景。在通往村部的路边一对年愈花甲的果农夫妇,手捧着色泽晶莹的鲜红樱桃,热情的与购果者讨价还价。我从这对果农夫妇内心充满丰收喜悦溢于言表,他俩眼角、脸庞都被笑颜覆盖。这情这景冲洗尽昔日的贫困,展示着新时代红樱桃致富果带来脱贫摘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咱农民的风采。看那边报刊、电视台记者、网红直播争先摄拍这难忘的片刻,竞相上线将这“樱桃相约、增收致富”的喜悦传遍大江南北,让海内外读者观众分享,让世界聆听新时代咱中国农民的声音。就在我了解果农樱桃栽植、作务、采摘、销售、运输、贮藏艰辛,对未来振兴乡村战略,实现家庭幸福梦的时候,杏林镇镇长陈海刚满面笑容地对我说:“老领导,杨家沟村果业致富仅是杏林镇脱贫摘帽巩固提高的一个缩影。我镇将在振兴乡村战略中,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元宝枫苗木基地、大棚来、瓜果、樱桃栽植等为抓手,充分利用电商和中邮快递促销,着力搞好果菜农技术培训,强化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即富“口袋”又富“脑袋”。陈镇长言之凿凿,理道相融,让我不仅看到了未来的杨家沟,更看到了杏林镇美丽毓秀的未来。
红樱桃、樱桃红。红樱桃成了杨家沟村百姓的银果、金果、致富果、幸福果。也同时成了通过扶风电商助力销售,中国邮政扶风分公司快递海内外客户以饱口福的圣果。

薛立兴,男,陕西省扶风县人。生于1955年3月14日,大学文化,公务员(现已退休)。自幼酷爱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曾在《人民日报》、《乡镇论坛》杂志等全国及省市、港澳台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等作品数千余篇,获奖上百次。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杂文散文协会会员、市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曾兼任《陕农报》扶风记者站站长,曾任扶风县诗词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扶风县文联副秘书长。他的数百篇作品收录《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法制日报》、《中国农机化杂志》、《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宝鸡日报》等多家报刊年度汇集;他著有《古韵扶风》、《崛起》、《周风秦韵》等文集专著多部;他的作品也收入《西部文学》《扶风作家散文选集》、《扶风文艺》等30多部期刊系列丛书,在当地享有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