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无先生
日前,与朋友赴南京办事,顺访了位于江苏镇江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内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几天过去了,“碑下放鞭炮、碑上响军号”的奇异现象和逼真的军号声仍然充盈于脑、不绝于耳。于是,终于忍不住要写几句。
【“空中军号”:真耶?假耶?】
我们到达碑前的时间大约是中午时分。当导游购买了鞭炮,并在指定地方燃放时,随着军号声的响起,我们在惊奇的同时,也产生了质疑。因为每一声鞭炮的响声引发出的军号声都是“嘟哒哒嘀嘀哒”6个音符,非常规范、整齐,甚至连音高都基本相同,酷似录音,若让人相信是自然奇观确有几分勉为其难。
然而,科学的鉴定似乎也不容质疑。2006年4月3日,“空中军号”已经申报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成功。此前吉尼斯总部派出有关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对这一奇观所持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地形说。有的专家认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所在的望母山,处在大茅峰和二茅峰两座山峰之间,其地形恰好形成一个喇叭口状,军号声可能就是由纪念碑下燃放的鞭炮在山谷中的回声与纪念碑空体发出的共鸣作用而形成。据茅山志书记载,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曾经称“句曲山”,也因其形如动物之肺腑,又名“地肺山”。鞭炮激发出的军号声,只能在纪念碑中轴线向左右各延展十几米范围内才能听见,超过这个范围则不再能听见。是故,有理由认为军号声的形成与纪念碑所在地形有一定关系。
二是碑结构说。为了揭开“空中军号”之谜,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曾先后邀请上海、南京等高校的建筑、声学、地质专家前来考察。尽管至今也没有找到令人完全信服的科学的答案,但在向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提出申请后,上海吉尼斯总部于2006年3月派出专家组现场验证和研究,并于4月3日作出验证结论。专家指出,“空中军号”一般听来有三奇:一奇,发出的号声是铜质军号;二奇,不管何种响声产生的回音都是军号声;三奇,每次发出的号声都是“嘟哒哒嘀嘀哒”6个音符。对此,专家组作出如下物理解释:由于塔碑采用了空心结构,当在纪念碑台阶下用单次声(如鞭炮、发令枪等)脉冲激发,声脉冲入射到碑体时,产生了高次谐波共振,并且反射。碑体的反射声入射到碑体下方的台阶上,再次形成音调的变化。由于每段台阶的坡度不同,因而从各段台阶反射回的音调发生变化,到达时间上也有所差别,形成了不同音符连奏而最终形成军号声的效果;即使在中轴线上1公里以外的地方,仍可清晰地听到所奏出的音符;所奏出的音符与“军号声”极为相似,这不仅使其与纪念碑建造地在抗日斗争中的某些传说不谋而合,而且与纪念碑的建造的主题也相吻合,从而使这一现象堪称天下“奇闻”。
但无论专家对“空中军号”作出什么样的解释,也无论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已经获得成功的现实情况,笔者仍然凭自己的第一感觉固执地认为,“碑下放鞭炮、碑上响军号”的现象仍有某些玄妙,值得历史与科学的进一步沉淀与验证。
【“苏南第一碑”成“茅山一怪”】
今天的茅山风景区,不仅是历史上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更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吴越争雄、宋金交战、太平天国等,都曾在此发生过激战。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经过浴血奋战,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有5万苏南子弟参加了新四军,被列为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8年抗战期间,这个根据地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多万兵力,有7000多名将士在这片热土上为国捐躯。1957年,原新四军军长陈毅元帅第一个提出要在茅山建碑立馆,让人们永远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直到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依靠党员们集资,这座“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才终于得以在毗邻茅山主峰的望母山山巅上建成。
纪念碑的碑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碑身高为28米,其寓意有二:一是“28”又可写作“廿八”,组合可成共产党的“共”字,意指新四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二是寓意新四军第一、二两个支队的兵源来自我国南方8省。碑前6组台阶每组设50级,最后设17级,共317级。“50级”寓意抗战胜利50周年,“6组”寓意6月,最后17级代表17日,寓意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韦岗首战告捷日,即6月17日。于是,此碑因其不同凡响的纪念意义被誉为“苏南第一碑”。
但人们都没有想到,这座纪念碑的不同凡响还远不止于此。1997年农历大年三十,家住望母山洪庙村的村民李冬贵在纪念碑前的一块空地上点燃了鞭炮,当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时,他听到对面不远处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上空竟然传来清晰嘹亮的“嘟哒哒嘀嘀哒”的军号声,直到鞭炮燃尽,军号声才消失。再燃放,则军号声又起。为了探个究竟,他叫来家人和邻居一起上山察看,然而山顶上除了高耸的纪念碑,别无可疑之物。次日,老李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个情况。这一奇观立即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并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胫而走,引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国外的游客慕名纷至沓来。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纪念碑正前方100米左右放鞭炮,引发的军号声是最响亮的,而在纪念碑侧面放,则几乎听不到军号声。于是,“碑下放鞭炮、碑上响军号”成了“茅山一怪”。
【建议:让小号手和他的7000战友安息】
随着“空中军号”一次次在纪念碑前吹响,人们对这“茅山一怪”的解释也逐渐从唯物的科学分析和种种质疑,转向了唯心的迷信的种种猜测,其中一个公众认同度最高的说法是“小号手显灵”。相传,牺牲在茅山抗战根据地的7000多名新四军将领中,有一位16岁的新四军小号手就葬在茅山脚下。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把“空中军号”和小号手联系在了一起,说他的英灵一直坚守着茅山不肯离去。每当鞭炮作响,他警觉的英灵就如同听到了战斗的枪炮声,于是开始“显灵”,奋力地吹响军号,而7000多名将领的英魂也便闻号而起,发起进攻……
“碑下放鞭炮、碑上响军号”的奇妙现象也惊动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方人士的关注。李瑞环、张震、彭冲、吴阶平、汪道涵、迟浩田、江渭清等诸多在任与已卸任的领导先后来这里参观、视察,现场聆听那奇妙逼真的军号声。2002年8月1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聆听了军号声后指出,修建纪念碑的意义就在于不忘国耻,缅怀先烈,昭示后人,接受思想的洗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基地,要好好地保护,开发它。
确如李岚清同志所期望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如今已是国家4A级茅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也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然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纪念碑,不仅需要购票进入参观,而且已经成为实质上的烟花爆竹销售基地。络绎不绝的游客无一例外地要在售票处购买一到两个甚至更多的大型烟花爆竹,到碑前燃放,以缅怀革命先烈。在与朋友们在碑前逗留的20分钟内,笔者发现,尽管先后来了三、四批游客,但除了被安排到规定区域内燃放鞭炮的人员外,无一人走近纪念碑,更无人向纪念碑默哀礼拜,仅是站在纪念碑景点进口处,聆听鞭炮与军号声响。工作人员和导游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游客:不必往上走,因为上面什么也没有,只要听到军号声就不虚此行。这与不远处的茅山道观里善男信女、人头攒动、顶礼膜拜的盛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笔者不禁要问,似这样的纪念方式,真的可以达到缅怀先烈的目的吗?假如不过多地考虑景点的收入,那么是否可以把“放鞭炮、听军号”的活动安排在重大节日或者纪念日进行?这样,除了使这项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显得更加庄重外,也可以避免九泉之下的小号手和他的7000名战友,一次次地吹号、冲锋,一次次地遭受无谓的干扰了。
50年前,小号手和他的7000名战友们已经把他们的鲜血抛洒在这片热土上;今天,我们还忍心让他们如此不辞劳苦地每天吹号、冲锋吗?让先烈们休息吧!
(注:此文为约十年前旧作)

虚无先生,又名愚叟、真言。笔耕数十年,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剧作等作品多种。著有《激情飞歌》《梦里的故乡》《活着 想着 写着》《远去的风景》《为了纪念的记忆》《迂生愚论》《古风-打油诗300首》等9部。近年以诗歌创作为主,诗风通俗、细腻、走心,出版情感诗集《我和另一个我》。
诗观:好诗歌在心底,好诗人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