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一位乡村草药郎中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下面就听听爷爷讲述的那段故事吧——
民国时期,村里有个专治各类疑难杂症的医生,通俗的来说就是草药郎中。因为他的医术了得,村里的人都尊称他为高医生,我们这些孩子则称他“妙手”。
他打哪里来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说他因为城里生活太过复杂所以来此地居住,也有人说他是从外省逃难至此。关于他的来历众说纷纭,但他自己从未说过。
妙手有个爱好,便是喜欢将村里的大小孩子聚集在一起讲解草药以及他的配方。这对于大人们而言当然是百利而无一害,一方面妙手能向我们传授知识而不收学费,另一方面便是农忙时期可以有人看管着。于是大人们越发敬重他。至于我们这些孩子呢,常年游走于山里田间,这猛然间关在屋子里只觉得浑身不自在。但碍于父母的威严不得不每天按时抵达他的住处,对他自然无甚好感。于是在某一日他讲到医德时说形容医生医术高超通常用“妙手回春。”像是为了报复他,引起我们当堂哄然大笑,于是悄悄给他取了个绰号“妙手。”
大人们知道后一个个追着我们打,那样子狠极了,但我们却是不管,仍旧悄悄喊他作“妙手。”
而妙手呢,他是向来不在意我们对他的看法,每日慢悠悠的为我们讲解药草的属性以及如何分辨。他时常着一身蓝布长衫,嘴角终年挂着温和的笑意,仿佛与这乡村中清一色的短布黑衫格格不入,但又好像他生来就属于这里似的。只除了讲到历史和革命时,他的眼里会浮现不同以往的深沉。而孩子们往往更加喜爱听到这些历史,每每听到入迷之时他便戛然而止。晃晃脑袋又继续挂上温和的笑意给我们讲起了草药的用法。
至于妙手的医术是公认的好,这一点是被他“关着”的孩子们也是不会去质疑的。
夏日炎炎,妙手在葡萄架下研磨草药。邻居小儿也蹲在他旁边玩耍,忽然看见一只大毛虫子。小儿一点都不畏惧,拎起毛虫就要离开葡萄架下。妙手一看惊讶不已,连连喊住小儿把毛虫放下。小儿还未来的及应声,便被毛虫叮咬了一口。不得已,妙手将毛虫清理之后,方将小儿放置桌前。只见他东捻一粒西搓一把的将药草放入嘴里准备嚼弄。这时小儿手臂传来痛感,便开始啼哭不止。妙手回他一句:“你且哭着,这样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再顽皮。”话虽如此说,嚼药的动作却加快了不少。待将药敷好并交代着注意事项,看着小儿鼻涕眼泪仍是直冒不停。妙手笑笑,变戏法一般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小儿这才喜笑开颜的止住了委屈。
才刚刚入夜,邻居大人带着小儿来到妙手家里,说明来意便要往妙手的手上放医药费。妙手自然是不肯收下的,一来一往的推让。以后小儿才知道,原来白天被咬那条毛虫是至毒的蜈蚣,如果不及时医治或者处理不当就会有生命危险。最终妙手还是没有收下那笔钱,只是在第二天推开院门时发现门口有一罐自家酿的蜂蜜,这回妙手倒没有再拒。
冬去春来,一眨眼间孩子们已经跟着妙手大半年的光景。这一日,妙手先是跟大人们告假再郑重其事的与我们说他要离开十天,去趟山里。让我们好好温习学过的知识。我们自是开心不已。目送着妙手的步伐,太过开心的我们转身又过起来了上山下河的日子。好不自在!这下子可就苦恼了大人们,巴不得妙手赶紧回来整治我们一翻。
玩了几天我们就发觉有些厌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谁也不愿意承认是希望妙手能快点回来。于是,不知道谁提议了一起深入山腹,去找妙手叔叔。这时大家还有些犹豫,因为妙手在的时候是坚决不允许我们去到那里的。也许是为了证明想念妙手,大家空前一致的同意去山腹进行“冒险”。
大家在山腹之中越来越深入,不知道是谁“哎呦”了一声。一看竟然有条大蛇卧在草丛里。那时候的我们不懂得打草不惊蛇这个道理。一看到有危险信号,便急得疯了一般四处乱窜,结果一行七个人便有四人被蛇咬伤。幸好有村人在山上砍柴,这才救了我们一命。
回到村里,因为妙手已经离开了,一时半会竟找不到人医治。匆匆忙忙的从隔壁村里找来一个草药郎中,为我们敷上了药,可是却反反复复不得好,反而更加严重了。消息不知怎的传到了妙手那里,当他急匆匆的赶回村里孩子们的病床前时,那一身风尘仆仆的样子,让大家差点认不出来。
妙手不愧是妙手,为孩子们扎了几针,敷了几回草药就好的八九不离十了。
经历这一回事情以后,孩子们决定要好好的跟妙手学学知识。只是这一回再也没有机会了。
治好孩子们以后,妙手再次动身准备离开,只是这回不是告假,而是告别了。
临行前,妙手一一拥抱孩子们说,“你们不要悲伤,我只是去跟着红军干革命了。也不用想我。我时常和你们说的,革命嘛,革命者永远在你们心里。等革命胜利了,我就会回来看你们的。”说完也不管孩子们有没有听懂,就转身准备离去了。
“高医生。”孩子们哽咽着叫道,像是这样就能留住他一样。
“你们还是叫我妙手吧。”
妙手回过头来对孩子们摆了摆手,嘴角依然挂着那惯常的笑意。
“妙手……妙手……。”
这声音在山路回响了许久,许久……
点评(贺焕明): 这篇小小说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位乡村草药郎中如何为村民医治病痛,特别是关爱孩子传授草药知识。而孩子们从不喜欢他到想念他,进而去深山找他被毒蛇咬伤。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最后终于知道他是一位革命者。"妙手"最后离开村子参加革命去了,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和思念。从某一个侧面去写人物,角度独特,适用于小小说。如能增加妙手带领村民革命的片段,会更丰满些。但作者有些地方交代不够清楚,这个故事对于一个00后的年轻学生来说只能是来自前辈的囗述,所以前后加了爷爷的讲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和倒叙的方式,显得更真实感人。且对"妙手"这位可敬可爱的革命者的交代也欠清晰。再是语言还欠生活化。但无疑这位年轻的作者有着编故事、写小说的天赋。
作者:江佩芝,女,江西鹰潭人,现就读于萍乡学院文学系,安源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