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条”是中国画的基本功》
(漆军艺/文)
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笔墨丰富,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更是画家造型、传神的重要语言。线条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基本功,是画家表达物象、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画以笔墨精致,形神兼备为上。于是线条在国画中的运用就上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层面,它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品赏了、评论国画作品艺术高下的重要依据;历尽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渗透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它即是一种符号,又是一种文化,现代中国画隐含着线条的文化、线条的精神,因次,3线条便成为了中国画的生命、灵魂。 经过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线条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正如“春蚕吐丝”“春运浮空、流水行地”,以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运浮空、流水行地”一样。线条是刚柔相济的,节奏分寸掌握得当,笔到意存,起伏高低,宛转曲折,尽在一笔之中。古人用春蚕吐丝作为这种细线条的比喻,简直妙不可言。又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表面上形象地说明了两种不同的绘画线条的风格,实际上通过风格的比较,引发了线条功能和美学层次上的推敲。前者豪壮,后者文静;前者放逸,后者严谨;前者疏朗,后者缜密;前者宽厚,后者瘦劲。都表现出绘画线条的活力,是描和写的区别,是单纯表现外形和兼领传达内心的区别。

吴昌硕先生有两句诗说得好,“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长期以来,书画家们互相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共同发展。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实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的就是“线条”。在艺术修炼过程中,反映出最真实、最根本、最困难、最带关键性的规律部分成为重点锻炼的对象。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中国画里,线条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它还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作者的个性品德、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尤其在学习工笔画之前进行线条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是在艺术创作前基本能力的大储备,也是一种严肃吃紧的攻坚战。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创作上一些具体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石涛和尚就精辟地道出了线条的重要意义:“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中国画的线条并不仅仅局限在描绘形体,刻画形象上,它一直都试图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事实上,线条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轻快凝重、提按转折、干枯秀韵等都与作者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变化之中。如八大山人以阴柔的长线、转折多变的侧锋表现自己冷峻的个性和孤傲不拘的叛逆精神;石鲁则以似刀削斧劈、铿锵有力的坚硬线条表现自己不畏强暴、宁折不弯的个性。作为学习的领域,线条是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语言。线条在运行时要始终使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间,如果笔锋露出线条之外,就犯了“侧锋”的大忌了。虽然国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不尽相同,国画线条变化丰富,要求多样,但在进行基础线条练习时,它也和书法笔画线条的要求基本一致,重点要求掌握“中锋运笔”,

又称正锋,执笔较端正,笔锋平铺纸上,保持在线条的中间,画出的线条圆浑、匀整、厚重、含蓄而具有弹性,这是书画中最重要的笔法。这样才能画出挺健流畅,“如锥画砂”、“如屋漏痕”般遒劲有力的线条。
单方面讲,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赵孟颊有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借鉴书法的行笔走势,追求书法的线条变化,是画家们丰实绘画形式的有效手段。学国画练习线条就犹如学书法练习笔画一样,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国画中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动作是线条成败的关键。

首先“起笔”要顿;所谓“顿”就是笔锋着纸后轻轻地上下抖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外露于线条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之中,使之“藏锋”。书法笔画线条起笔时要求“欲右先左”,即如果笔画是从左往右写的话,起笔时要求笔画先从右往左写,然后再回过来从左往右,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让笔锋藏于线条之中。

.其次“行笔”要畅;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一根线,尤其是长线,在行笔中切不可一泻千里,要尽量利用笔触运行的快慢、轻重来控制线条的节奏变化,在转折的地方要“顿笔”,这样既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又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有弹性的线条才能充满生命力。

最后“收笔”要留;书法笔画线条要求收笔时要“回锋”,也就是要将笔锋回过来藏到线条之中。在进行国画线条练习时也要注意“藏锋”,但没有必要象书法那样“回锋”。“留”就是将笔锋留于线条之中,切不可将线条尾巴随意地拖到线条的外面。在画线条时只要将笔适时停住,不要下意识地拖带即可。
线条的用笔要有续、断关系,在绘画中很重要,因为它包含着变化。通过仔细的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线,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线条丰富的变化,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在直线当中,包含有很微妙的曲线存在。若干个曲线、复线、陪衬线,最后是一根线。中国画是从力度、从质感、从取势,来表现它的形的婀娜多姿,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的关系。千笔万笔归于一笔,一笔又是千笔万笔的开始。一条好的线条一定要 熟悉不同笔毫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提按等手法技巧才能完成。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认识线条有着曲直、舒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理解不同的线条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艺术美感。 明代邹德中先生对线条作了具体的划分和疏理,将其归纳为十八种描法,有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枯柴描等⋯ ⋯ 这种不同变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线型的线条在人物画中被总结成“十八描”,在山水中被概括成“十六皴”,在花鸟画中,则根据描绘对象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的推陈出新,艺术家们亦会创造出新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线条新风格。
总之,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变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会伴随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与此适应的审美观的不断改变而发生变化。中国画中的线正在体现着时代赋予的审美理想,悠久的线条使用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以书入画的传统财富,使线本身因工具材料的发挥而产生丰富的书意变化,也使线的使用有了独特的文化感,同时也使线条本身的形式美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画家的主观情感是时代的产物,不容忽视,他们在中国画中线语言创造和运用上的个体精神,在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依靠每个画家不同趋向的主观情感与个性特点为基准,吸收前人有益的营养,大胆地赋予线条以新的生命,千锤百炼,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有民族性与个性的线之美,对艺术作品起到的重大作用,充分地表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特色和审美意识特征,是宝贵的民族遗产。

漆军艺简历
漆军艺,自幼好书画,曾进修清华大学高研班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艺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院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香港文联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协会会员,甘肃白银美术家协会理事。
艺术经历;
作品多次入展,深得广大收藏者与同行好评,
作品《薰衣草之约 》在甘肃省美术协会举办的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奖,
作品《保卫祖国,富强溧水》在江苏省美术协会举办的~大美中国,精彩栗水~全国书画展中荣获铜奖
作品《墨牡丹》在《人民日报》登刊。
作品《坚守》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暨纪念建军90周年,在全国书画展展出。
作品《保卫祖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展展出。
作品《更喜岷山千里雪》在长城书画家协会举办的【长城杯】第八届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
作品《墨色飘香》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2018迎新春书画展中获得银奖(甘肃省文联)。
作品《天水桃花山》大美甘肃全国书画大赛入展(甘肃省美术协会)。
作品《千年圆梦》在甘肃省综治委举办的【喜迎宝兰开通.我为护路添彩】书画赛获得一等奖。
作品《三军过后尽开颜》在甘肃省美术协会举办的;院派经典.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作品《石林春晓》在甘肃省美术协会举办的;魅力景泰•印象石林”全国书画摄影赛中入展。
作品《长城》在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精品集》入选。
入展于《人民书画精品展》《法制无锡诗书画展画集》《勤政廉政书画美术展作品集》《当代书法美术大赛作品集》《庆祝白银市恢复建设30周年书画作品集》等。
在《中国新长城论坛》刊登。其山水,牡丹,人物都受到很多书画人的好评和收藏,受到媒体的报道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