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新解 20
文/周凤森

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
荟萃坤德万象新
守贞纳正物华纷
黄裳笃泰彰牝静
地曜青空待道临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静水动皆不出阴阳之数,我们秉天地之清气,方能御寥廓之阴阳,我们开阖于虚实之处,当须臾入万变之中。阴与阳,在兵法上称谓“虚实”,在中医上称谓“气血”,在道学上称谓“有无”,在佛学上称谓“色空”,在哲学上称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万物始于阳而成于阴,乾乃阳气发动,故为万物之始,坤乃阴气凝形,故为万物资生。其实无极之道、太极之始、阴阳之理仅为当今理论所用,而宇宙的运动则是有规律可寻的。在宇宙的循环往复之中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乾元代表无形无相的膨胀能量(气),坤元代表有形有色的敛聚构成(物)。而今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能量和物质之间是互为体用的。坤性物质在运动中通过增加速度、提高热度、加强压力等会在条件成熟时转化为无形能量, 从而广布于天地之间。反之,乾元之能量也会在低速、低温、低压等环境条件下凝结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物质现象,这就是乾坤互变,阴阳互生。乾元为无形能量,故为“无”,坤元为有形构成,故为“有”,《道德经》第二章曰“有无相生”以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言明阴阳转变的基本常识。
柔风春来,万物扶苏,丽阳遍布,翠染草木。坤之《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坤为阴,必须依附于阳,坤为日月星辰之凝集,必须在宇宙运行中顺承天道。万物源自哪里?万物始于阳而凝于阴!坤彖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万物来源于坤阴的能量集聚,即阴气的凝结,来自乾元的能量转变,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理之缘由。
天道、地道实为一统,人道、物道亦复如是。对于“道”之认识,我们不妨借用《论语》的主张。孔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何谓也?乾元代表阳刚君子,而坤元代表阴性之人。如果坤元之道没有承顺天道,就会“先行则迷”,所以地道必须效法天道。天道、地道借鉴到人伦之道就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我们所言“夫唱妇随、君唱臣随、父唱子随”,自有其天地之道充斥其中。这就是“坤,利牝马之贞”以及“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的含义所在。我们知道牝马为母马,一生追随雄马驰骋草野,无怨无悔,但却一生利贞。此谓“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易经》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此谓地道之根本也。 历史大观,回顾中国历史,自伏羲画卦以来,文王重卦,孔子作传,但文王、周公、孔子等皆用儒家人伦思想解读八卦原理,后人在《易经》宇宙自然之道上研究甚少,乃至误将《易经》演化为社会人伦甚至生命规律的卜筮之书。
生物界是一条永远平衡和谐又中庸的链条,千万亿年来,它阴阳互推,盛衰有序,人类无权为一己之私将其打破!在自然的世界里,刚能克柔,柔亦能克刚,刚极则柔,柔极则刚,这是生命现象的规律性体征。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这种宇宙原理的简单再现。坤卦向我们传递着另一信息,就是人需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易曰:履霜,坚冰至。文言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道德经》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实两部经典的义理可以相互印证。
《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乃统天”,而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为万物之始,即阳气发动为万物之始,坤元为万物资生,即阴气凝结为万物生,乾坤激荡为冲和之气,即三生万物。乾元统天,而坤元顺天,此谓乾坤各自定位,从而“天地位焉”。其实人类观察到的大千世界仅仅是宏观世界的微小部分,宇宙中很多维次的空间、时间用我们现在科技水平很难突破。在一个阴阳不断相互转化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事物存在,也没有绝对的理论存在,我们以日、月、地三者为坐标所诠释的一切理论、思想、方法等,在其他维次形态的空间例如暗物质形成的空间就未必适用!科学试验必将证明,人之精神形态通过一定修行手段当能穿越多维空间,交流无碍,若换为物质形态后就会大大受到限制,此乃清浊之别矣。
(本文摘自世界大同文化传媒,传媒草创者三木秉凤微信:www1836307207)
2019.6.2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微信: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