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解(1920—)原名贺崇阶,河底镇河底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后,任中共河底支部书记和城村区委书记;1944年,任中共洛宁中心县委书记;1947年9月任洛宁县县长,后任洛北县代理书记、县长。
1941年春天,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豫西政治形势更加恶化。2月20日,中共中央从破译的一份电报中获悉:国民党特务机关已经掌握了豫西地区5个地委(包括洛宁地委)及其所属各县党组织负责人的情况。为了保护干部,避免发生意外,中央决定豫西各县的区以上干部立即撤离。在延安的河南省委统战部长王志杰接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陈云的指示后,立即与中央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一起研究了撤退方案,并派政治交通员马上返回河南向省委及各地委负责人作口头传达。
洛宁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很快作出决定:“凡区委以上的主要负责同志调离地方,只留下个别同志坚持工作,但不准发生横的关系。其他一般农民党员的组织关系一律停止。"县委还详细拟定了分批撤离的干部名单和撤离去向、路线,并报洛宁地委批准实施。
撤离的过程1941年5月初,县委书记孙双连(化名曹兆华)调任新安县委书记,公开身份是克昌小学教师,后转赴延安。县委工作由张学礼负责。
6月23日,张学礼、张芝灵(到延安后改名张芝林)奉命撤向延安。党组织停止活动,由韦豹(又名韦俊贤)负责与留在县内的地下党员进行单线联系。7月,党炳坤、贾景唐、雷洪范奉命撤向延安,途中被国民党陕中河防游击队抓去当兵月余。后来,他们先后返回洛宁。同年秋,朱胜调任河南省委交通员,奔赴延安。1942年9月下旬,河南省委(驻陕西马栏)派申志远到洛宁通知党炳坤、马子明、王绍杰、韦豹、王化德、李宗藩撤向陕甘宁边区。10月,李宗藩和党员曲书珍、廉建民撤到延安。马子明经申志远同意留地方做隐蔽工作,其他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撤到延安,在县内或到外地隐蔽。
这一时期,按照省委“撤退之后,党组织停止活动,留下的党员可以利用社会关系谋职,长期隐蔽等待时机,必要时可以转到外省去隐蔽”的指示精神,在外地隐蔽的洛宁中共地下党员还有贺崇升、温绍孔、成解、曲书城、党炳坤、曲全忠、杜建庚、李廉卿、马子明等。洛宁党组织干部撤离后,与党组织关系十分密切的民主进步人士雷志德,也于1943年11月带着女儿去了延安。
1944年3月,曲书城、成解由鲁山县返回洛宁。后来,曲书城通过何剑南的关系,担任了国民党县政府的财政科长。成解利用贺澍三的关系在五支队担任了特务大队长。
1944年9月,贺崇升从陕西商县返回洛宁河底,与成解、马时英、刘紫池、王树民等中共地下党员组建了洛宁中心县委,并在五支队担任参谋,后来又代行支队长职权,对五支队进行了改造。
1944年下半年,洛南地区许多留在本地或从外地返回的中共党员通过各种关系,在国民党政权或地方武装中担任了各种职务。曲书城除任县财政科长外,还担任了县民兵团团副、洛卢人民自卫军二支队的大队长。吴广武、郑廷玺、杨俊杰、曲书焦、王子杰、郭中立、张万一等分别担任了自卫军的中队长或分队长。李正儒在县财政科当科员,廉建斌担任了中高村乡的乡长,马子明担任了乡公所干事,徐元卿担任了西山底乡的副乡长。年底,李宗藩受河南省委派遣从延安返回洛宁开展工作,恢复了他们的组织关系。1945年2月5日夜,李洪潮(既李宗藩)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廉建斌、马子明等带人救出李洪潮,并通知在县国民兵团的曲书城立即带领所属武装人员撤离。从此,洛西南地区党组织结束了隐蔽斗争。洛北党组织在1945年1月二分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也结束了隐蔽斗争。从1941年6月到1945年1月,中共洛宁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在白色恐怖中进行的隐蔽斗争,在洛宁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斗争,为党积蓄了有生力量,为后来洛北、洛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中共洛宁县委及区委的成立。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后,根据二地委的决定,原洛宁中心县委撤销。1945年1月2日,在旧县村召开各级代表及群众3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成解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洛宁县委员会。成解任县委书记,张虔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成解在成立大会上号召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拿起枪杆子,保卫抗日民主政权,保卫自己的家乡,巩固抗日根据地。之后,又设立了城村、庙山、天台3个区。马时英任城村区委书记兼农会主席,任保贤任庙山区委书记,常建业任天台区委书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欢欣鼓舞,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中共洛宁县委一面指示人民武装对还未投降的日、伪军发动进攻,予以全部歼灭;一面号召全县人民团结一致,提高警惕,严防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9月,国民党军以到洛阳接受日军投降为借口,由陕西沿陇海铁路向豫西抗日根据地进犯。在一个月内先后抢占了包括洛宁在内的数十座县城。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了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冲突,维护和平局面,中共洛宁党组织及军政人员随同二地委、二分区先撤至陕县。在这里,二分区将洛宁支队和陕县独立团合编为陕洛独立团,游继贤任团长。不久,又将陕洛独立团整编为豫西特务二团一营(段志俊任营长,成解、李洪潮任正、副教导员)与原二分区特务一团一起编入四纵十二旅。其时,豫西根据地党、政、军(包括豫西公学)人员已达5000余人。这部分人员在刘聚奎、韩钧、贺崇升等领导下,撤往黄河以北太岳军区四分区驻地-济源县的西留、南窝等村,驻守待命。
1947年9月11日,根据太岳兵团前委指示,洛宁分为洛南、洛北两个县。中共洛南县委员会在磨头村成立,隶属于豫鄂陕三地委,温绍孔任书记,张士遇任副书记。同时成立了4个区委:一区(禄地)区委书记张逢溪,二区(西山底)区委书记徐元卿,三区(底张)区委书记马子明,四区(崇阳)区委书记程亮。不久,县委机关迁至西山底村。12月后,洛南县委领导率领党政军人员转战于建果山一带,机关无固定驻地。1948年3月,洛南县委率领地方武装配合三分区主力部队收复洛南大部分地区。6月,中共洛南县委改属于豫西三地委领导,机关驻地迁至樊村,直至1949年3月洛南、洛北两县合并。
中共洛北县委及各区委的建立1947年9月11日,洛宁分为洛南、洛北两个县。中共洛北县委员会在县城成立,隶属于太岳五地委,赵群一任县委书记(未到职),由成解代理。同时成立5个区委:一区(余庄)区委书记燕成轩,二区(城村)区委书记马时英,三区(西坞)区委书记胡锡堃,四区(马店)区委书记李仁民,五区(上戈)区委书记席太恒。12月,国民党军裴昌会部进犯洛宁,洛北县委撤出余庄。1948年6月,洛北县大部分地区收复后,县委迁回县城,改属于豫西一地委,直至1949年3月洛南、洛北两县合并。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洛宁县人民民主政府及区政权的建立。1947年9月1日,在县城成立洛宁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于豫西专署。成解任县长,曲书城任副县长。县政府下辖9个区公所:一区(余庄)区公所,区长孙煜夫;二区(城村)区公所,区长宋克明;三区(西坞)区公所,区长刘守信,副区长张廷超;四区(马店)区公所,区长王廷德;五区(上戈)区公所,区长席太恒(兼),副区长任成舟;六区(崇阳)区公所,区长程亮(兼);七区(底张)区公所,区长马子明(兼);八区(西山底)区公所,区长徐元卿(兼),副区长贺尚文;九区(禄地)区公所,区长张逢溪(兼),副区长张同升。
洛南县人民民主政府及区政权建立于1947年9月,洛北县成立时组建了县大队,下辖一、三、四、五4个区的区干队。县长成解任大队长,何光辉任副大队长,故又称“成何支队"。同时成立了洛北县独立团,下辖三个中队和二区的区干队。郭映绪任团长,王庆年任副团长,故又称“郭王支队。”洛北县大队在保卫新政权、打击当地土顽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1月,洛北县迫于国民党军裴昌会部的压力,向北进行战略转移。28日行至渑池县杨广沟,陷人当地土顽武装的重重包围之中,遭受重大损失,遂取消建制。1948年2月2日,洛北独立团配合太岳五分区五十团在韩城痛击仝世英、高尚信的土顽武装之后,在保护洛北、宜北两县机关人员转移过程中,又多次配合五十团打击土顽势力,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成解同志,1948年后,历任新安县县长、洛阳县县长、洛阳地委委员兼洛阳专署秘书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时,曾编写《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一书。1970年任湖北省科委委员时,组织人员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5公分测雨雷达;1974年后,历任武汉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等职。1984年离休。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