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五。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和河洛中学几个同仁做了一次负有使命的旅行。
早8点,雷西平老师来电话,说他们已经从洛宁县城出发,到我们这边做下期招生工作,需要我配合。我很高兴,既是同仁邀请,又是我分内之事,所以欣然应允。20分钟后,他们的车子便到了寒舍门口。同行的还有孙海玲老师和司机小龚师傅。稍事休息,我们便驾车出发。

第一站是宜阳县张坞镇的一个半山区村——东沟。这里人我很熟悉,一来这里有我的亲戚,这里的人认得不少;二来这里是我原在学校的生源根据地,很多学生都在留召学校上过,我满怀信心。一路车子欢叫,过村穿巷,进山爬坡,9点整便来到了东沟。熟悉的村庄,依然还是青山碧水,绿树红墙;熟悉的人们,依然还是那么亲切热情。我们说明来意,说我退休后在洛宁县城一所精品学校帮忙,学校要招收五至九年级学生等。几个家长说你们来晚一步,已经定位到宜阳一所学校了。一盆凉水浇灭了我们心头激情,但我们并不后悔,我们宣传了河洛学校,这里的人们知道了河洛,这不很好么!

司机调转车头,风驰电掣向第二站——宜阳县三乡镇下庄村进发。这里是唐代锦囊诗人李贺故里,又有历史悠久的五花寺塔,又是历史驿站所在地,大家都很高兴。下庄村有一名我校初二的学生,目的是送一部分广告,找他宣传河洛学校,当然,如果能招几个学生更好。我们几个都没来过,孙老师只知道村名,只知道学生马闯辉。有这两个信息足矣,我们一路边走边问边宣传,十点半坐在了马家客厅。因为是老师来了,学生和家长都很热情,让座、看茶、上红茶,很快切入正题。关于学校优越性不必介绍,因为学生是老生,只是介绍了今年的新增优惠条件——直接派车接送学生。十一点多,我们留下宣传单,离开马家。烈日当头,酷热逼人,车厢内酷似烤箱,大家很能忍耐,十一点二十返回到三乡镇上,草草用饭后,便到了十二点。

饭后,车不停轮,人不离座,马上向最远的第三站——洛宁县东宋镇北旧县进发。旧县?我很纳闷,莫非这里古时候做过县城?经过查问,知道一些。唐朝时期,这里确实是县城所在。我们离三乡,到崛山进山,一路上过村穿寨,有的村名连听都没听说过。丈庄、周村、西村、东宋、大宋、小宋、泽延、罗凹、陕庄、......南旧县、北旧县。一路不知停了多少次车,问了多少个人,总算到了目的地。山路难行,车子也小(QQ)很吃力的,上官庄塬头,肘子弯一个接一个,真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感觉。我是宜阳人,第一次到这里来,耳目一新。官庄塬头,一望无边,如果不是刚刚上过大坡,我还以为是到了平原地带呢!田畴平旷,道路纵横,村庄星罗棋布,大秋庄稼生长旺盛,确实是适宜人居的好去处。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停下车,做宣传,发传单,我平日里拙嘴笨舌,今天也成了演讲家。到南旧县,我们看见几个小学六年级大小的学生,赶紧下车讲我们学校,大人见了,很不理解,很有戒备心理,待我们说明来意,才放下心来。到北旧县,找到了老生(原初二)曲梦瑜,带我们有目的的去了两家有小学毕业的学生家,好一阵苦口婆心“演讲”,结果才知道,别的学校已经把学生定走了。哎——,又一次竹篮子打水。一直到三点多,我们才走上返程,真的很累了。回来时,又去了泽延村,沿街道从西往东播撒种子。过东宋,又返到倔山,上到了祁家沟。“屈指行程二万”呀!不过,我相信,路没白跑,话没白说,我们把足迹留在了宜洛两县,把河洛中学的种子洒遍了这里的千家万户,总有一天,河洛会在宜洛大地上开花结果!!

当今兴起的社会办学,也是政府批准和支持的,缓解了政府办学不足的压力,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为留守儿童安下了放心的家,同时也能让社会上大批知识分子就业。但是,社会办学怎么就这么难呢?这些没得到皇封的知识分子工作怎么就这么难呢?主要原因是缺少政府管理,一盘散沙,没有尺度标准,鱼龙混杂,无止境无条件竞争,使得真正懂教育,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校长所办的精品学校,也蒙上了冤尘。往小里说,他们办学,赢得了经济利益。往大里说,社会办学,也是政府允许,为中华教育历史增光添彩的呀!疲惫的招生何时了!
回到家,已是黄昏七点,家人都在等我吃饭,我早已精疲力竭,饥肠辘辘了!
难忘的一次特殊旅行!

作者介绍:李龙乾,张午镇留召村人。退休教师,平凡人生,没有建树,喜欢涂鸦,以文会友!

朗读者简介:刘艳艳,网名晴天,小学教师。爱生活、爱阅读。愿书香相伴,欣赏更多的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