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 第四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吾」是孔夫子自己,说自己的。他说我「十有五」,有字要读又,跟又字是一个字,又字在这里讲十岁又加上五岁,我们普通人说话就是十五岁。
孔夫子在这里说十五岁开始学,学了十五年,到了三十岁,三十而立。从十五岁开始发愤求学,三十岁学得有根柢了,根本立得住了,这个学问就像树根一样有了根,这个根很稳固,能够立得住。
立了以后「而不惑」,应该说能够立得住,不受外面人讲的一切误解、邪说影响的话,表示你求的学问,已经没有疑惑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十年继续学,到了四十岁才「不惑」呢?
这个「不惑」思就是说,古人讲立得住,是对于这种学术坚定的深信的不疑,没有一切疑惑,这是「不惑」。但是到四十岁而「不惑」,更进一步,在用的时候,你怎么样灵活运用都可以,正面的用,反面的用,左右逢源,正反怎么样你都可以用,古人有一个字叫做「权」字,权衡轻重那个权字。
「五十而知天命」,再经过十年的求学,到了五十岁了,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了,天命跟四十岁「不惑」又进一步了。四十岁「不惑」,你办政治,藉政治是为天下人造福利,这就是圣人『行道』。
『行道』就是为天下人办事情,不是为自己办事,这个道能够行得通当然更好,有时候也行不通。
就拿孔子本人来讲,他在鲁国先是作中都宰,然后在鲁家又作代理宰相,那个职位非常高。但是到后来也行不通,到各国去看看有没有行得通的机会,也找不到。
这样看起来,就是圣人他的方法很多,他也有行不通的时候,这个什么道理呢?就是孔子讲的「知天命」,「知天命」就是圣人要推行这个道,不是指圣人这一方面来讲。还有天下人,天下人有没有这个福报,,圣人这个『道』也行不通,两方面,两方面这个因素很多,这就是「天命」。
孔子五十岁而「知天命」,「知天命」的时候,行得通就行,『道』行不通就不行。孔子跟他的大弟子颜回就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能够用,我们就出去行,『道』是用不出去,舍弃,没有人能够采用孔夫子这个道,我们就收藏起来。
所以能进能退,所以能进能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由于「知天命」才能够有这种修养,一般人「不知天命」,总觉得我有学问,也有能力,为什么行不通就免不了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是他「不知天命」。孔子绝不怨天尤人,所以他是由于「知天命」而来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说一做就成功。不会那么顺利的,不会顺利的时候,我们心理要能够调整,心平气和,有这个认识,我们就从孔夫子,「知天命」这一句经文里面,我们就得了很大的受用。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