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 第五讲.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再说,再过十年「六十而耳顺」,孔子到六十岁的时候,「耳顺」了,什么叫「顺」呢?
孔子从五十岁到六十岁,他的世间阅历经验太多太多了,要用普通人来讲,你经验阅历再多,在世间受人打击,受了挫折,不管怎么多,「耳」还不会「顺」,人家说的好话也听不进去,说的坏话更听不进去这就不是「耳顺」,耳逆,逆就是一听起来有反感,我们一般人谈不上「耳顺」。
孔子在这里说,到了六十岁「耳顺」,他听到任何人讲的任何的话,都能够知道这个话里面,他的言外之意。每个人讲的话,他就从言语里面,言语之外的意思,他能听得出来。不但把一般人言语以外的意思,能够听得清楚,而且都能够认为,这个人说这个话,是自然的现象,不足为奇怪,孔子这是「耳顺」。
六十而耳顺已经不错了,还要继续再学过十年,到了七十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心的从字,从什么?顺从,就是前面讲的耳顺的顺字,顺从什么呢?顺从自己的心,心里所想的一切的事情,都能顺从自己心里所想的,所要做的事情,都有顺乎自心。
心是什么呢?最短暂的是心里的念头。圣人除了每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圣人都是顺从自己的念头。我们一般说也是从心,我们的心是什么,也是念头,这个念头跟孔夫子的念头,是决不相同。孔夫子的念头一点自私都没有,孔子没有私心,他每起一个念头,都是要教化天下人。教化天下人都能学成为君子,学成贤人。
我们一般人心是什么呢?不起念头则已,起了念头就是为自己设想,都是自私自利。孔子从心所欲,每起一个念头,就是为天下人办事,欲就是希望事情能够办得成功,每起一个念头,就是要教化天下人学好,学圣人。
孔子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到七十岁,纯粹的,一丝一毫私的念头没有了,所以他顺从自己的念头,顺从这个念头,可是都合乎规矩,合乎礼。
这个矩就是比喻这个礼,处处合礼。从这一条我们也知道,我们中国讲传统的教育,就是根据孔夫子的教育。孔夫子的教育,教人学圣人,教人办政治,都是从这个礼乐,礼就是从守规矩开始,从守规矩学到最后,从勉强的来学,学到最后学成自然的。由勉强而到自然。
就像画图,开始要用规矩这两个工具,学成功了,得心应手,一画圆的就是圆满无缺,一画方的,或是长的,你不用矩,也画得跟用矩是一样的,一点都没有错误,就成功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