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著名作家,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曲少波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次偶遇在县城一家文印店,当时先生正在让人打印他编撰的罗岭《讲理堂史话》。我冒问“曲部长,恕我直言,在洛宁除你之外,有谁能继承你的学问,对洛宁的乡土历史能全面掌握和论述?”先生直言:“宣传部某副部长说想跟我学些东西,但他政务缠身,心为形役,没时间去沉入挖掘……”他说这位副部长我是知道的,但像曲部长这位著作等身,洛宁文化的“百度”,乡土历史的“搜狐”。这样一位洛宁的“百事通”真是万里挑一。可惜曲先生未及耄耋便驾鹤仙游去了。
一时,洛宁乡土历史集大成者成为绝响。

2019年清明节过后,洛宁竹笋吐新芽的时候,周流宗先生的《洛宁史话》付梓发行。得到消息后,我这个对洛宁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急于找一本先睹为快。我不是不熟识周先生的,但我深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著作的甘苦。我不便直接向这位老上级“讨书”。于是我“曲线救国”向他交情最好的几位朋友借书阅读,一位有书放在几十里外的单位还未看完;一位书被从京城回来的亲戚带走了!真扫兴,借本书真难!一天周先生从我店门口经过,我直接“讨要”了。“这批书没有了,下次印回来一定给你拿一本!”周先生说。远水不解近渴,“天佑斯文”。一位本家大哥从别处得到一本,打电话要我去取。拿回来的时候,月牙刚出,我在一楼的书房,真正“先读为快了”!直到晨鸡报晓时分,为了明天的生计,我轻轻合上书。这夜如此静寂,时光如此短暂,我走马观花拜读完了《洛宁史话》,澎湃的内心驱使我该写点读后感了。

知人观书。周先生早年系洛阳师专中文系科班出身,文学功底深厚。毕业以后,执教洛宁二高,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教化一方。旋即改行从政,任职县委、政府部门,仍与文字为伍,积累了丰富的文字经验。后我有幸成为周先生任职部门的职员,报送上级材料请其审核,周先生字斟句酌,从逻辑到语法,认真修改定稿,终稿有时面目全非,但令你心悦诚服。这样一位长者著书修志,可谓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厚积薄发。周先生从政之余,博览群书。历史典籍、公文党报、自然科学书籍在其家、办公室随处可见。然其对史志、家谱情有独钟,工作之余探古访幽,深入老宅民户,道观寺庵,寻访民间,挖掘历史,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书写《洛宁史话》奠定了扎实基础。

科学严谨。洛宁乃文字肇创之乡,神龟献书之地,文风浩荡,历史悠久。前人修书编志略述备矣!但时过境迁,旧踪难寻,加之民国以前的史实大部分为文言记述,即使学校老师也难读懂,历史典故更难以理解。泱泱北朝旧县,南国遗区,急需一本涵盖古今的白话洛宁史书。周先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肩负使命,承前启后编撰《洛宁史话》。该书创作,遵循“史竖写,志横切”的传统治学方法,从“开天辟地-----先古时期的河洛先民”到“推翻帝制------辛亥革命的曙光照亮洛宁大地”,共37章,41、5万字,体例详备,结构严谨。依托旧志史书,引经据典,进行阐述论证,不脱“史迹”;他“大胆假设,小心论证”,阐述精微,适当进行评说,有理有据,有“话说”的艺术成份,也是他进行再创造和文学创作的艰苦劳动。史话交融,增加了该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鲁迅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周流宗的《洛宁史话》在洛宁应该享有如此的殊荣。继曲少波去后,梅松茂先生也远行仙界,两位洛宁文化前辈可以九泉告慰,洛宁乡土历史集大成者------周流宗捧出来了证明自己价值和学术地位的《洛宁史话》,“为往圣继绝学”。我认为每个洛宁人确实应该好好读一下该书,收藏一本该书,传承一下该书,要不枉作一位洛宁人了。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城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