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清明到。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我在亲人的陪伴下,驱车从开封返洛宁原籍为父母扫墓。
一想到回老家,自然心情很好,也赋于了很多想象。亲人们又快见面,想必这些年他们都有变化,生活一定会一年比一年更好。
一路倒也顺利,车子很快开上了郑卢高速公路,在临近宜阳时,突然天上下起了小雨,这雨又一阵紧似一阵,为此,我的心顿时又烦恼起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莫非,这个时候,又应验了古人所说?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自问自己。
说是回家,在老家我并未直系亲人,只能住在本家侄儿家中,只有麻烦他们。我自家的院里,空荡荡的,只剩下院墙了。离开家乡后的一九八五年,一场大火烧的寸草未留,原本就多年失修的老屋不堪一击,就这样我是有家难住,好不令人心酸。
上坟前,我照例领着儿女要到老院旧址看看。侄儿将门打开,我们一行跨进了旧院,偌大的院落,一片荒芜,除几棵孤零零的洋槐、榆树、再也看不到别的东西。我环视一下,眼睛回到以前住房东边,陷入了那年代已远的回忆之中......

脑海里又涌现出了那清晰可辩的一幕,旧时的茅 草房再现了, 那不就是生我养我的房子吗?
房子是用小麦秸秆和茅草盖成的,屋子并不高,但很大,方正,坐东面西,南北三间。墙壁就地挖土,用木板填土打造而成,房子没用一块砖,房子上没有一片瓦。房子虽然不高,但因院子高,房内低,相比之下屋内就显得比较宽敞。窗户是竹子板做成的,一棱一棱糊着白纸。中间用砖胚隔墙,分成三间。南北住人,中间公用,既是客厅,又是唯一流动地方。正中对门靠东墙根放着一张长长的条几,上面放有盐罐、油瓶、酱醋和米面瓦瓮等常用的食具,搁置得当、整齐干净、井井有条。靠北间墙角,是一张擀面的案板,用土胚支着,再西就是母亲那辆常年嗡嗡作响的纺车。楼板是木板做的,一些闲杂的小件东西就放在楼上,上下有一把木质的梯子。这些就是我全部的装饰和家产了。
我小时候就同父母一起住在这里,转眼就是几十年。父母含辛茹苦养我成人长大,所受的磨难不必多说。
日月如梭,我已中学毕业并成了家,结婚仍然是这所草房。
那是一九七零年春天,不知什么时候家里飞来一对燕子,并在楼板上做起窝,后来叽叽喳喳的又生下几只小燕子,黄黄的小嘴,绒绒的羽毛,非常好看,给我们家增添了无限生机。来年,女儿出生,我很兴奋,给她起了个名字——燕子。
.......
我从遐想中苏醒过来,同来人打了个招呼,怀着一颗不愿离去的心,走出了老院。
月是故乡明,情是老家亲。尽管以后工作多变,生活奔波,但我不改乡音。那故乡,特别是老家的茅草屋,令我终生不忘,催我奋进!

作者简介:高鹏起,现年七十岁,洛宁县人,河南教育学会会员、安阳周易学会会员、开封电子科技学校高级讲师。曾任开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