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吕姓根源 讲好新蔡故事---新蔡文联第17期公益讲座圆满结束

(通讯员宋艳、时成功报道) “吕姓发源于何地?”“新蔡之吕到底是伯夷受封的华夏最早的古吕国,还是某些学者所言是‘南阳之吕灭国之后析出的东吕’?” 5月25日上午,河南新蔡水韵天街“问津阁”内一群文史爱好者带着一颗虔诚求证的心,进行着一场历史的索问。新蔡县作协主席谢石华同志用十余年之努力,查阅大量文献记载,进行多次实地考察,用不争的事实以讲座的形式奉献给了听众一个可立信的答案:吕姓的根源在新蔡!这是继新蔡县作协主席谢石华主讲的题为《新蔡文化史简说》公益讲座之后的又一题为“吕姓探源”的专题讲座(2019第8期总第17期)。来自多方的文史爱好者慕名前来聆听了讲座。

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从伯夷封地究竟在何处说起,对吕姓的起始进行追根求源,多方史实认证“吕姓是伯夷受誉立国而形成的姓”。伯夷之吕在何处?谢主席用课件展示,图文并茂,让大家认清了新蔡之吕和南阳之吕、申的存续时间及相关问题。原来,约公元前21世纪,炎帝裔孙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吕侯,以今新蔡县地建立吕国。吕历夏、商、周,世有国土。周穆王时国力渐弱,春秋初为宋国所并。伯夷封吕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夏朝初年(前2070年),新蔡置县的时间是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民国十九年纂修、1988年7月河南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付印的《河南新志》之《河南各县历代沿革表》中说到:“新蔡县,古吕国,春秋蔡平侯徙都之,故曰新蔡,秦置新蔡县”。1956年出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地图》云:“公元前11世纪至前7世纪,在河南西南部有申、吕国,以前以后皆无。”伯夷之吕在新蔡,新蔡之吕而决非南阳之吕灭国后析出的东吕,已是事实。古吕国的疆域也被后人查证,同时认定古吕都位于现在的新蔡县城古吕镇。新蔡都城是在吕都的基础上修建的,至今古城遗址犹在。

谢主席讲道:新蔡古时常遭遇水患,湖泊众多。新中国建立后,仍有“洪水招待所”的称谓。古人逐水而居,新蔡古时候丰富的水草资源,也为人类繁衍生息带来有利条件。早在3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有大量人类聚居,境内至今分布着金兀冢、郭冢等1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还有以大吕亭、小吕亭为代表的夏代文化遗址,以人祖庙、周冢为代表的商周文化遗址,以子路问津处、沈岗故城、葛陵故城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化遗址。原古吕国境内以“吕”字命名的地名除大吕亭、小吕亭外,还有20多处,其中大部分在现在的新蔡境内。如城西有吕湖、吕沟、吕庄、吕塘坡,西南有吕台、吕河,城东有吕寨、吕沟桥,城东北隅有吕侯墓群,明清以来有大吕书院、大吕中学、大吕仙庄等。
最后,谢主席还为大家讲述了从新蔡走出的历史名人:姜太公吕尚、叶公沈诸梁、汉高后吕雉、小说鼻祖干宝等。


《新唐书》中关于伯夷之吕在新蔡的明确记述



河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蔡古蔡故城

新蔡城北姜寨镇(今属临泉)的姜子牙雕像
(姜寨历史上一直为新蔡所辖,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全部划归为临泉县)

讲座过程中后,大家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对任何试图改变历史事实而缺乏理论依据的言论进行推翻论证。“如果你们说这儿是吕姓的发源地,那么请问,彼时的贵地为什么不称为‘吕国’?(古人以国为姓)”谢主席谈到一次文史论坛中自己对某一言论的反驳,令人会心。而在2009年9月9日上午临泉县举行姜子牙像揭像仪式上,谢主席作为“来自河南的专家”应邀面对十万现场观众致词让在场十万人信服的事情,让我们再次拍案叫好。
“伯夷为什么要来新蔡?”“吕后与刘邦和新蔡的故事是怎样的?”,谢主席的讲述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我也想探寻一下我们姓氏的发源地”,听众梁玉兰女士不由脱口而出,并写下了一首小诗:
姓氏渊源贯古今,寻根问祖探前因。
常闻故地悲欢曲,偶入仙人寂寞村”
这样,原定的2小时讲座,一直到日上当头,也未结束,大家迟迟不肯散去,思绪陷入一场又一场的历史场景中,心头更是澎湃着一种情感:厉害了,我的新蔡!


时间过得飞快,谢主席就这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历史穿梭。金戈铁马,古道阳关,我们不由把目光投向问津阁角角落落,历史的厚重与问津阁的每一个摆件融为一体,仿佛它们就是一个又一个文化符号,记载着新蔡的过往云烟;初夏的斜阳,热烈而柔和,透过橱窗映射到在场的每一位身上,凝重在每个人的心头。“讲好新蔡故事,传播正能量”,在谢主席的带领下,一群人正用微薄的力量,挽救着正慢慢遗失的故土历史文化,唤醒着我们新蔡人的文化自觉,坚定着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讲述着新蔡不朽的传奇。大美新蔡,风华的外貌与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起了每一位新蔡人的骄傲:新蔡繁荣富强,携手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