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
文/邓军
我的父亲去世十二年了,他的严苛,他的坚强性格,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工作能力和对爷爷奶奶的孝心,后辈们有口皆碑,为人称颂!
我的父亲出身贫苦家庭,为了生计,给地主放过牛,十多岁去南县挂船,吃苦耐劳,很早就承担一个成年劳动力的责任和担当,二十来岁在杨家滩高级社任保卫委员,后来参军入伍,到了旅顺大连当兵,任炮长,上士军衔,由于五次荣获奖励,后升为政治指导员,转业后先后在北京七一八厂学习,在长春市七九三厂搞统计检验,为了靠近家乡,方便照顾父母亲人,调回至湖南工具厂工作,三年后,与别人互调,调到了湘峰机械厂,从此,在涟源这个山沟里艰苦工作,星期天便赶往老家做了田土里的事务,两地辛苦劳动,维持一家的生活,照顾父母,教育孩子,可谓是用心良苦,功莫大焉,我的哥哥在严父的教育下考上了大学,我爸爸说起大儿子总是自豪地笑,很有成就感。
一九八五年,工厂开始搞农转非,我家也赶上了,当时是吃国家粮的,看不上吃商品粮的,吃商品粮的,看不上吃农村粮,我们好不容易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里走出来,像中了大奖一样高兴,亲友们也很羡慕嫉妒爱吧,摸着锄头把修地球的日子过去了,是当时的一件快事,不用交公粮,每月有豆腐票领,走路都有劲,有点兴奋,还有点自满,我父亲为我姐弟考技校,费了老大劲,姐姐为了干家务,建新房,放弃了读书,准备学裁缝,爸爸马上要姐中止学手艺,重新返校读书,不久,姐考上了技校,从此改变了人生,进入工厂当了工人,接着在两年后,把我安置在工厂打零工,培训学习,适逢其时,户口迁移至工厂,我也获得了一次考技校的机会,我深知,机会难得,稍纵即逝,重返学堂,只复习了三个月,经过自身的努力,没让父母亲人失望,如愿以偿,考上了技校,在当时能考上技校,等于端上了一只饭碗,不管是泥做的还是铁做的,寻找到一门职业是最切实际的!也为我们各自成家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慢慢地懂事了,工作了,成家了,可我们的父亲慢慢地衰老了,病魔侵蚀他健康的身体,六十岁后,每年下来,总是要住几次院,每次都是坚强地挺下来,每当看到儿孙能座在病床前陪护,父亲就很开心,就是很大的安慰,父亲总是拉拉儿孙们的手,一通嘱咐,一通鼓励,叫儿女们好好工作,兄弟姐妹互相关照,向先进人物学习,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我的母亲心地善良,默默的支持父亲任何一句言语,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病情!
终于病魔缠身的父亲,支撑不下去了,于二00七年七月十五日撒手而去,放弃了一生的荣誉,放弃了妻子儿女子孙的照顾,从此,没有牵挂没有疾病的折磨了,我们只有伤心,牢记父亲的教诲,把工作干好,把儿女带好,更重要的事把年快七旬的老母亲照顾好,逝者已去,来者可追,父亲的愿望,我们一一实现,如今我们都有房子,车子也有了,日子也过得幸福,母亲也健康,晚年很幸福无忧。
唯有在大年初一,清明时节,我们三个兄弟姐妹不管多忙,不管多远,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也会带着妻子儿女,赶到父亲坟前,为老父点一柱香,为爷爷奶奶及各位前辈拜一拜,为大家讨个保诺,子孙后代健康,事业发达,财源广进!愿我的父亲保诺邓家儿女,子孙后代,都有美好的前程,父亲,就像一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父亲坚强的性格,严厉的教育,以及聪惠的品性,永远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邓军,湖南娄底人,文学爱好者,作品发表在《娄底日报》《娄底广播电视报》,《娄底政工之友》杂志社等刊物,纸刊,网站,微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