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散文随笔】守望的泪珠
文/秦华

两年多了,我想去岛上看公公婆婆的愿望象阳光一样升起又落下,一次次化成泡影。丈夫和孩子每次回来都要说起中风的公公,在他们到家和离家的时刻,总被那双守望的眼睛,流淌的泪珠打倒,无力自拔。总在他们到达的时候,他一再地抬头翘望门外,期望我也能够同时出现。可是,我这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总被无情的病魔纠缠,不能自己。慢慢地,家人把我的到来当成了一种奢望。
今年九月底丈夫宣布十一回家,我唉了声不敢许愿,到时候看吧。十月三号晚他才从山东到上海,赶四号的那天中午到家,我对此紧张。身体状态时时变化无法拿捏,还有那要走的长长的栈桥。但还是希望我们可以早点到家,赶上姑表弟的婚礼。我告诉丈夫,如果我走不了,你代表我们回去好了。那天早早起来,我感觉还好,吃了治心脏病的药外,又加服了两片《舒乐安定》好让我的心跳趋以正常,以免心动过速而耽误旅程,尝试着走出又有半个月没有下楼的家。
也许是天怜我心,从家里到码头,尽量不让自己紧张,感觉还好,就是今年开刀后的虚弱还没有恢复。
天气骤冷,阴沉地飘着雨滴,码头上的风让人有点气喘。早班船票没了,看样子中午是没有办法赶到家了,姑表弟的埋怨是没有办法脱了干系。丈夫的娘舅帮了忙,买到散席,时间却紧迫的让我紧张,我深深地呼吸,平息心脏加速,让他们先走。舅妈搀着我走在后面,当我跨过剪票口,门就关上了。我有点害怕地望着长长的栈桥,如何才能够走到船上?这时看见一辆人力三轮车正好停在坡上,我在心中感叹,今天的运气真好!就在我们踏上船舷的那刻,汽笛拉响,飘荡的船开始起航。
码头开始远离,水鸟在船边盘绕。船头犁开的水泡,一又一个在两侧破裂。前面压着后面的,溅起层层浪花,失望地退缩。长江口的水早没有十几年前的清澈,淤泥慢慢长成一个个小的岛屿。从直航到现在的弧形运动,已经从当初的半个小时转化成一个半小时了。淤泥还在长大。又有一溜不知名的瘦长小岛冒了出来,时有时无地在远处张望。上面寄居着飘落的野草,还有零星的树在风中晃动。
我们上去卖的茶座,也仅仅是茶室的走道里添加的破旧的圆凳,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加一个袋泡茶,自己去加水。人头攒动,烟雾缭绕,打牌的喧嚣声从桌子那边传来,空气的污浊让我的大脑和心脏开始缺氧,船还没有走一半,我就感觉发晕恶心,好像就要窒息,我站起来走出茶室,打个寒战,任凭江风的冷啸紧收我的皮肤,在甲板上找个地方坐下。外面的空气好清新,我的情绪开始好转,心脑也清醒了许多。
对开的船只情切地招呼着对方,如同人们之间的亲情关爱。远方抛锚的万吨巨轮,在阴云的笼罩下显的有些苍凉。上海的昨天还是34度,今天一下降了十几度,这里好像从南方到了北方。昨天的短袖转换成今天的两件衣服,差距极大,有许多没有添衣的青年正缩着身体去抵挡寒气的袭击。我庆幸自己吸取曾经的教训。
码头边上发电厂的大烟囱已经显现在我们的眼前,离别两年多的家就要到了。走出码头的栈桥,娘舅家表弟的车正好顺路,我们很快就要到家了。
小岛还是那样的郁郁葱葱,一片田园风光,城市的喧闹在这里退却,城市的嘈杂在这里隐藏,雨中湿润的空气,将小街刷洗的如此安静,安静的像一个淑女那样温文尔雅地盘坐着,穿过小镇,路两旁包围在植物里的房子,时隐时现,纵横交错的河水,将将田地割开成一片撒开的网。几乎家家后院都是竹海,在风中沙沙作响,如此地富有诗情画意,全没有北方秋天的枯黄。
距离不远,一会就到家了,当我们跨出车门时,看见婆婆已经在河边张望,她一看见我们就撑着雨伞跑了过来。雨点越来越密,加杂着风,大地显现出不安的情绪。我撑的伞摇摇晃晃,潮湿了身上的衣服,踏着这条越来越窄的河坝往家走很不习惯。婆婆跟在身旁不停地唠叨着,小心,看滑,又急急地问丈夫手机怎么不通,望望怎么还不来,她等的很着急了。丈夫解释着,比平时多了许多话。他们却没有想到我的手机,因为我的心脏安着ICD,怕磁场。一般是不打电话,只是应急。
公公移动着中风后没有恢复的身体,支撑着一个有四个轮子的拐杖,倚在门口,老泪纵横,婆婆说,他已经这样移动了好多次,也张望了好多次。艰难的步伐,一点点地移动,我相信每一步都是因为有对亲人的思念而支撑的。
当我们走到他的跟前,一声爸爸喊出口的时候,他那干瘪嘴角开始抽搐,泪水再一次滑过他的脸颊,用说不清楚的话招呼着我们,颤颤微微地抖动着。我赶紧上前抱住了他,我对他说:“爸别伤心,我们来看您了。”
我从不习惯拥抱别人,和公公说话都不是太多。我知道他的感觉,其实我也思绪万千,两年多了,无论是他还是我,我们都因为疾病几次在生与死之间挣扎过,相见难啊。相见的欲望一直在我们的心中生长又被病魔阻拦。孤独的心愿,孤独的情怀常常在病榻上,回味曾经的一切。电话的那头与电话这头都怕没有见面的机会。见面的激动让我们难以平静。特别是我突然的到来。
公婆没有想到,不久前来看过我的弟弟弟媳也没有想到,丈夫的家人谁曾经想到?一路的支撑,一路的期盼,这个时候松了劲,我赶紧上了床,睡了一下午,公公也是如此。心里都很踏实。都很平静,因为守望和等待有了结果。冷静的房间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显的热气上扬。
晚上,大家都过来,把热情装满了房间,填平了老人家许久的寂寞和孤单,畅谈在大家之间,微笑挂在老人脸上。
三天时间很快就要溜走了,下了两天雨的天空开始放晴,阳光张开它的温暖,让老人沐浴在温暖里,温暖传染了每个人。
启程的时间到了,我们要走了,不得不告别刚刚精神振奋的老人,老人的泪珠又开始在眼眶里滚动,迅速汇集,一串串淌了下来,无声的哭泣,也让我再次陪着落泪。都知道,相见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才相见。我们移动着脚步,不时回头和倚门的老人招呼着,我们有时间会回来看您的。他的视线跟着我们移动放长。伸长着脖子,满脸是泪的挥动着能够举起的右手,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告诉我们:希望常回家看看。
望着守望泪珠,我没有让自己的泪流下来,我要让他记得我的微笑,陪伴他愉快地生活。
空巢的老人,病中的老人,更怕孤独,更怕无眠的夜晚。
(2005-10-08秦华于上海)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编委会成员名单
佛教总顾问:
照圆(智华)老上师
行愿尼师
文化总顾问:
傅天琳女士
法律顾问:
徐延爽律师(女)
文化顾问
任立
大卫
尚书
刘枫
张富英
李成虎
宋彩霞女士
昳岚(张华)女士
金铃子(蒋信琳)女士
梅依然女士
路军锋
白恩杰
文殊
刘志成
王平华女士
石天
大枪
王永纯
名誉总编辑
子磊
高彩梅女士
罗晓红女士
高巧玲女士
原野
总 编辑
释圣静
执行总编:
琚 雪女士
常务副总编:
郭淑萍女士
副 总 编:
沙从兵,梁欢
名誉主编:
德肋撒.李
付海平女士
高秀梅女士
紫箫女士
主 编:
杨琀, 贺秀琴女士
常务副主编:
石头汤女士
副 主 编:
张新锐, 向思治, 李海霞女士
僧侣作家释圣静简介
释圣静:字号月印,俗名叶小兵。1971年生,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总编辑。《追梦》杂志主编。已出版诗集《月印无心》《乐道》。曾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评论达人’奖!
曾在上照下圆恩师座下修习礼法;曾礼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同兴寺住持上觉下空为授业恩师;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住持上法下海恩师座下剃度出家。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征稿启事
为了传播佛教文化,为弘法利生建一个形象化,立体化,艺术化的,大家喜闻乐见的道场!现向佛教四众弟子,以及文化艺术界等社会各届,喜欢佛教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有识之士征集文学艺术各类稿件,但必须是正面的反映佛教生活的作品,尤其是贴近寺庙生活的有浓郁佛教气息的作品……即日征稿,常年有效!(编辑有改稿权,不愿者请注明) 正面反映佛教的诗歌(包括古诗词)、散文、小说、歌曲、美术等文艺作品,以篇幅短小的为主。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网络平台,由月印无心QQ空间、月印无心直播间,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微博,月印无心微信公众号,以及《妙笔生花文化网一一月印无心佛教文化专栏》,都市头条‘太原头条.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共同组成。 作为《作家报》《长河诗歌》,《天涯诗刊》的编辑巜追梦》杂志主编和大家文学网管理员的圣静师父,有向《作家报》《长河诗歌》巜追梦》杂志等合同作单位组稿和初审稿件,以及向《天涯诗刊》等刊物与网选发刊用文学作品的职责和义务!(无稿费,投稿视作同意使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的图片和音频,以及视频等,除了注明作者名称的外,其它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作者文责自负,与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无关!
温馨提示:本平台及释圣静所推荐的所有平台,为佛教文化或者文化公益平台。(本平合作单位有:《作家报》《天涯诗刊》杂志社,《长河诗歌》杂志社,《追梦》杂志,大家文学网,等均无稿费!凡投稿者视为同意本规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及作者!报刊杂志(选集)等选用,请联系作者和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总编联系QQ邮箱:2649203026@qq.com
微信号:q18100347582
微信新号:q13389616903
QQ:2649203026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6823737399
中国诗歌网主页地址:http://www.zgshige.com/c/2017-08-07/3981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