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周口讯(黄万里)太康县常营镇党委抓基层打基础,抓队伍、谋项目,始终把“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根本工作遵循,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建班子,构建强劲战斗堡垒。2018年,常营镇党委针对基层支部战斗力不强、矛盾纠纷突出、集体经济滞后、引领作用薄弱等原因,通过对36个行政村支部逐一分析核对,由4个行政村确定为后进村党组织,镇党委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措施,同时及时把行政村存在的支部书记年龄结构老化、工作启动慢“半拍”问题一并纳入整改之列,实行退休让贤机制。切实把建班子作为后进村支部整改的重要抓手抓深抓细抓实,着力把符合“三有三带”标准的优秀113名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对基层支部战斗力不强、矛盾纠纷突出、集体经济滞后、引领作用薄弱的班子及时吐故纳新。常营镇在村基层组织“两委”换届工作中,镇党委严格换届程序,严把村级干部入关口,深化全镇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13名典型人才当选为行政村支部书记,8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支部书记主动让贤退位,36个行政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
二是打基础,建强基层组织阵地。首先打造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强化提升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规模、统一标准、统一配置、统一验收“五个统一”标准,严格从36个行政村中筛选一批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升过程相对简单的2个行政村先期进行改造升级。其次,积极利用政府扶贫资助资金全力对7个贫困村进行整体高标准提升,切切实实让贫困村群众的享受获得感、幸福感。再次,党委政府对基层组织阵地提档升质在资金投入上相对较弱的行政村进行资金倾斜,助力升级,截至目前,政府投资1300余万元,帮助27个行政村完成基层组织阵地的整体提升工作。四是拓展党员教培方式。按照“六有”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提升”讲习所36个,建立讲习队伍118人,开展活动150多场次,累计培训党员1100余人。率先在全县开展流动党课进讲习所14场次,送教育到田间地头活动21场次,通过不断拓展党员群众教育覆盖面,进一步坚定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增强干部带领群众创业本领,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
三是抓队伍,助力脱贫攻坚收官。强化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对全镇500多名帮扶队员、10名驻村工作队长和10名驻村第一书记实行科学管理,着力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建立脱贫攻坚干部管理机制。下发《常营镇脱贫攻坚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党委宏观管到直接管并配合派出单位双重管理合机制,通过制定细化的日常考核机制最大限度避免管理“真空”。其次建立双关机制。党委从多角度对脱贫攻坚干部实施关心关爱,为一线脱贫攻坚干部做好坚强后盾,让其真正在工作无忧、生活无忧的“双无”状态下打造脱贫攻坚干部专心为贫困群众做好全方位服务环境。再次构建升职重用干部机制。党委每季度对脱贫攻坚参战人员进行系统性综合考核,每次通过统合评估评选出8到12名各类脱贫攻坚优秀干部,年终对评选出的优秀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责任组长、脱贫攻坚工作队长、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进行统合排名,位次前三者党委优先推荐或向派驻单位建议升职重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打造出脱贫攻坚参战人员们勇挑重担、争创佳绩的内在动力。
四是谋项目,构建集体经济增长点。常营镇党委为加速培植农村集体新的增长点,着力践行农村集体经济去“空壳”承诺。党委实施了扶贫车间、光伏发电两个集体经济项目,基本实现村村覆盖;实施“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扶贫模式;整合2000余万涉农资金,支持农业谋划集体经济项目,凡涉及村内开发的土地项目必须与村集体收入挂钩,进而增加集体收入,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常营镇1640户7419人贫困人口中,实现脱贫1433户6771人。扶贫车间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多万元,光伏发电为集体经济增加经济积累200万元,常营镇3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由2017年前的70多万元增至目前的290多万元。
镇党委要求:各方合力持续凝聚,工作效率再提高。坚持以党委为统领,支部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巩固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常营镇党委书记李新生、镇长郝永华) (编辑:陈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