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 陈政 近照

大地上凝固的诗行:雕塑艺术欣赏(13)
——《长江讲坛》讲座

第四个是《收租院》,年纪大一点的人应该知道或者听说过。《收租院》群雕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的庄园内,距离成都大概50多公里。该雕塑把当时地主压榨农民的现象用几组场景展示了出来,这之前,中国国内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大型群雕,所以当时的四川美院差不多是全力以赴,参与过创作该组雕塑的人后来也基本上都成为了一方大家。
该雕塑一共有七组,分别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
作品很注意细节的刻画:稻谷里有很多“毛须子”,因此需要把谷子倒入手摇的风车,风车摇动后,里面的木板产生的风就会把毛须吹走,留下来的就是比较干净的谷粒,这个过程就是“风谷”。当然这样还不能筛掉沙子,因为沙子是吹不掉的。这几组雕塑群像一共有114个真人大小的雕塑,把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的泥塑技巧融为一体,生动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空前创举。

第五个是《欧阳海之歌》。1963年的春天,解放军驻湖南的一支部队正在拉练(徒步行军),经过一条铁路的时候,有匹马受了惊,而一列火车正要通过这个地方。如果马不离开铁轨,整个火车都会翻掉,马也会死掉,牵马的人也很危险。于是欧阳海当机立断推开了那匹马,但自己却牺牲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到解放军战士,最后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英雄模范。基于这一事迹创作艺术作品的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该雕塑的创作者唐大禧,他的作品还有后面将要提到的雕塑《八大山人》;另一个是写同名小说的作者金敬迈,当时《欧阳海之歌》这本书的发行量高达两三千万册,作者的名字也家喻户晓。
关于这一雕塑,唐大禧自己认为,其关键点就是“着急”。欧阳海当时是用肩膀把马顶出去的?还是用手推出去的?当时既没有照相机,也没有手机可以摄像,谁也没看到。当时的结果是火车刹停,欧阳海肯定是躺在血泊里的,但他当时是怎么上前的,战友、火车司机,谁也说不清楚了。由此引出的问题就是做雕塑的人要怎么去塑造。唐大禧当时非常年轻,只有28岁,他去了欧阳海所在的部队,天天跟他们在一起,谈论欧阳海的事情,看他的照片,听他的故事。深入生活之后,唐大禧最后画出了不同的草稿,大家一致认为用肩膀把马顶下铁轨比较好,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用手推马是推不出去的,手没有那么大的力气,肩膀力气最大;第二,马和人的形象需要正面面对观众,用手推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反复琢磨之后,他选择了大家一致认同的这幅。
这就涉及到艺术家的人物塑造能力了。
就像我们看《红楼梦》,每个人心中的林黛玉都不同,但回到1987年版的《红楼梦》,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版本的林黛玉才最符合人物本身,后来的那些都黯然失色了。而我个人认为《红楼梦》小说里的林黛玉才是真正的林黛玉,87版里的林黛玉当然非常接近,但还不是我心目中的林黛玉。因此关于《欧阳海之歌》这一雕塑,大家认可的才是真正的欧阳海,就像前面讲到的《断臂的维纳斯》一样。
第六个是《饮水的熊》,这一玉雕表现的是现实中喝水的熊以及它的倒影。当时我家里订了两份刊物,一本叫《诗刊》,一本叫《美术》,那一次邮局送来后我就发现,两个刊物的封二都登了这个作品。我当时就感觉这个作品应该会得奖,果然后来就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该雕塑不是很大,但是构思非常巧妙。如同前面讲到的《艰苦岁月》,它能让我们联想到茫茫草地、晚上的篝火,以及边上的沼泽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依然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老战士吹着笛子,小战士依偎在他怀里面。《饮水的熊》则能让观众联想到熊所在的大森林,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熊在这个地方从容不迫地饮着水,宠辱不惊。我们人若要修行到这种境界,不受任何事物的烦扰,应该并不容易。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