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乞圣武训歌
精华热点
乞圣武训歌
白果书房湾人
序
一部武训惹纷争,
乞圣办学何不平?
世人颜面蒙羞纸,
虚伪揭后难为情。
(一)
1950年,一部电影全国映,
上映如潮现好玶,
当年最佳影片获美名。
然而不常是好景,
突然全国规模搞批整,
瞬间成喊打的过街老鼠精。
禁止宣传,
禁止上映,
成为了新中国影片第一禁。
(二)
这部电影很敏感,
露骨何究竟?
才会谈片而心惊?
让人想不到,
这部禁片主人公,
只是一个没名字,
没文化,
也没尊严,
真实存在的乞圣。
他就是,
我们歌颂的武训。
(三)
清朝末,
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村,
有一个叫武宗禹的苦农民,
生有两儿一女,
日子过得很紧,
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和盆。
1838年12月5日,
他家又多了个男丁。
他已没了给孩子起名的雅兴,
干脆直接敷衍了事:
他叔伯兄弟们中间排行算第七,
就叫武七,
简单唯真。
我想起鲁迅笔下九斤和七斤。
(四)
武七从小未读书,
每次路过学堂时,
都要驻足良久听,
偷听朗朗读书声。
孩子见他褴褛衿,
都耻笑,
可他不在意。
有一天,
鼓足勇气进学屋,
请求先生让他读。
先生非但无同情,
竟辱骂:
你这穷小子,
怎么能到这里来?
你想偷东西?
还不快快滚。
从此他,
再也不晒读书心。
(五)
7岁了,
山东各地大灾紧,
雪上加霜,
父亲去世,
瞬间失去梁柱顶,
家中因此变困顿,
只好随母乞讨去。
年纪虽轻轻,
他对母亲多孝顺,
每逢可口的干粮,
只要干粮净,
必定带回给母亲。
(六)
8年乞龄,
母亲担心,
会不会因为乞丐身,
找谁家女子上门庭?
亲戚处打工,
梦想机会总在等。
打工尽心力,
什么脏活累活不在意。
谁知亲戚老板押工钱,
还说:
还要工钱无羞耻,
给你一口就是大恩情。
(七)
两年后离开这个亲戚家,
到另一个地主把工打,
同样勤勤恳恳地到三更,
没想到,
换来却是更悲惨的处境,
平时常遭到打骂和责罚。
一个腊月三十天,
老板让他贴对联,
因为不识字,
他把对联错误挂,
老板知后发雷霆,
不准吃晚饭,
睡觉也不准,
可怜身上单衣衫,
风雪交加寒夜里通宵站。
(八)
他每年的工钱十七吊,
可他连续三年工钱没拿到。
有一天,武七母亲病,
想借钱回家探母亲。
谁知老板欺他不识字,
拿出伪造的账本,说:
某月某日你支取了几百文,
又某日支用了几十文,
总之,这年的工钱已完结,
在我这里已不欠。
这一笔糊涂账,
气得他口呆又目瞪。
他为给母亲治病据理争,
可老板当即恼羞又成怒,
反诬陷说他是讹人,
叫来家丁把他打,
头破血流将他扫出门。
(九)
被骗后,
遭欺凌,
他在庄子上的破庙里权安身,
昏睡三天三夜整。
有人以为他失踪,
还有人以为他死了因气愤。
没想到三天后,
他走出了破庙,
从此街上多了一个衣衫褴褛,
面目污黑烂衣遮体的乞丐人。
嘴里还嘟嘟噜噜念不停:
扛活受人欺,
不如讨饭随自己;
别看我讨饭,
早晚修个义学院。
(十)
谁知道,
三天里究竟破庙里怎么想,
那年他20,
手拿铜勺每天看云都开心,
一边讨饭一边到处吆喝唱:
出粪、铡草、拉砘子来找,
天黑不管了,
不管钱多少。
他为了避免再次被欺骗,
自己劳动明码标价无异议,
而且总是声明有前提。
他讨遍山东河北和江苏地,
唱着似诗非诗,
似歌非歌的自己,
有内容,有韵脚,
似乎时光在穿梭。
遇到吝啬不给人,他就唱:
不给俺,
俺不怨,
自有善人管俺饭。
当遭遇声色俱厉的谩骂时,
他也不生气,唱歌不间断:
大爷大叔别生气,
你几时不生气,
俺几时就出去。
(十一)
剃去长辫子,
只留两边角,
丑得不成形,
一撮桃形短毛鬓。
自虐惹人眼,
来获得更多注意和施舍钱。
他唱道:
这边剃,
那边留,
修个义学不犯愁。
这边留,
那边剃,
修个义学不费力。
(十二)
除讨饭,
他还到处出卖自己劳动力,
脏活累活抢着干,
住着牛马式的生活圈。
有时候,他像江湖杂耍人,
全身倒立表演扛大鼎。
嘴里唱:
竖一个,一个钱,
竖十个,十个钱,
竖得多,钱也多,
谁说不能修义学。
或趴在地上给孩子做马骑,
以手代脚“蝎子爬”,
甚至当着众人面,
吃毛虫,吃蛇蝎,
吞下石头瓦砾片,
博取大家的好奇,
得一点点小赏钱。
拼命要来的钱,
他能舍,有时候,
他讨到的食物好一点,
就转手卖出去,
只吃霉烂糟糠菜根土。
边吃又边唱:
吃杂物,
能当饭,
省钱修个义学院。
吃的好,
不算好,
修个义学才算好。
(十三)
这么做,
全是为了想赚钱,
积攒起来修个义学院。
破庙里头已参透,
被欺皆因知识羞。
天下还有多少苦命人,
他想为穷人办义学,
让他们免费能读书,
不再被人随意辱。
因为他总是义学不离口,
以为他患义学症病灶头,
他却不在意:
义学症,
没火性,
见了人,
把礼敬。
赏了钱,
活了命,
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十四)
35岁时,
他的母亲去了世,
他和两个哥哥分了家。
分得三亩地,
变卖120吊小钱数,
连同多年行乞攒下的100吊,
他想找一个可靠人
存起来放贷去生息。
打听县里有位杨举人很正直,
他特地跑到杨府说明求见意,
杨举人嫌他是乞丐,
当面就拒绝无留意。
他杨府门口跪了一天又一夜,
感动了举人泪如雨。
(十五)
钱可以生钱了,
离办义学又近了。
武七讨饭挣钱热情更高了,
挣钱的渠道不断拓宽了。
他走街串巷识人多,
给人家说媒,
一桩婚事每撮合,
就会得到一些喜钱让他乐。
他捡妇女遗弃针线几缕缕,
拈成线绳或缠成线蛋,
叫卖声声时高低。
钱增多了,
他开始典买田和地。
同时以三分的利息,
放贷资金利滚利。
49岁弹指间,
置田230亩,
积资3800余吊未曾显。
(十六)
不务正业是哥哥,
见他有了钱,
跑来向他借钱几回遍。
亲戚朋友求资助,
他拒绝了话语坚,正色答:
不顾亲,
不顾旧,
义学我修好几处处。
别人看,武七常抠门,
为了钱,他可以弃尊严,
为救人,陌生面孔也周全。
(十七)
38岁那一年,
山东无数饿死因大旱。
他就买了高梁四十担,
赈百姓,
不计花销忘近远。
乡里一对孤寡婆媳俩,
为生靠要饭,
他好心,
慷慨赠地十亩田,
还唱道:
这人好,
这人好,
给她十亩还嫌少。
这人孝,
这人孝,
给她十亩为养老。
(十八)
吃尽世间贫穷苦,
走尽世间坎坷路。
自己不花一分文,
为获得钱财弃自尊。
他说自己打算办义学,
杨举人听了以后长感叹。
杨举人帮,
堂邑县县令也点赞
不久后,
崇贤义塾落成在了柳林湾。
有瓦房24,
大门二门各一边,
总计用钱4378吊,
不足部分柳林富绅全义捐,
230亩田地全归义塾,
每年地租办学有用途。
不足处,
仍由他乞讨募化来给补。
整整30年,
建成的这所义学真不易,
其中辛酸后人泣。
(十九)
学校建成后,
亲自跪请当地名进士,
举人到校也任教。
接着他又跪请贫寒家,
送子送女义塾去学习。
学费全免了,
所需费用他全包。
有些人跪下,
丢掉的是人格,
而他跪下,
却赢得了尊重。
(二十)
招生第一年,
义学招收50名。
开学日,
老师乡绅全宴请,
他却独自站大门。
等到进酒进菜时,
他向来客磕头致谢意。
大家请他也入席,
他却说:
我乞丐,
不识字,
不敢与先生同一席。
一碗菜,
几馒头,
悄悄外面换来几砖头。
残羹冷炙自己吃,
暖流早以溢胸口。
(二十一)
尽管义学校舍足,
他却不肯占一间,
平时只睡走廊头。
某上午,
他发现学生都已齐,
老师崔隼未守时,
悄悄走进老师卧房里,
不声不响跪地直流泪。
崔隼醒来后很惭愧,
从此不敢再懈怠。
如遇学生有旷课,
他就跪在学生前,
流泪劝:
读书不用功,
回家无脸见父兄,
读书不用心,
回家无脸见母亲。
在他感召下,
义学秩序风气非常好,
这里走出人才真不少。
(二十二)
民国临清武训义学一建成,
他的梦想仍未完。
1890年,创办义学第二所,
这一年,他已五十三。
有人劝他娶妻生子好养老,
而且无后自为大,
因为不孝常有三。
他却不在意,
一边乞讨一边唱: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五十三岁不娶妻,
亲戚朋友断个净,
临死落个义学症。
(二十三)
慢慢地,他的善名四方扬,
很多贫苦人称他为武善肠。
山东巡抚也注意,
见他衣服太破烂,
给他十两银子买新衣,
没想到,
他把十两银子捐到义学去。
不久后,
他的绝世奇行动朝野,
当时清庭大厦虽将倾,
仍令史馆为他立传迹。
他以乞丐身,
成为载入正史唯一人。
政府准建乐善好施牌坊楼,
黄马褂,赐名“训”。
从此后,
一个顶天立地响名字:
乞圣好武训。
(二十四)
55岁时,
他聚集图书多,
创设读书会,
穷人自由借,
不论长短月。
大量翻印浅显文章和书籍,
免费散发给农民学知识。
1896年,临清御史巷,
第三所义学起,
取名御史巷义塾,
延续到今天,
山东示范校:
武训实验小学又将古风唱。
(二十五)
义学种子发芽在生根,
可他已经耗尽了身心。
1896年4月,他病倒,
御史巷义塾的房檐静,
不吃饭、不服药,
每天几口清水心中明。
只想听学生的读书声,
脸上浮现笑容频。
《清史稿》记载:
(武训)病,
犹张目而笑,
只因诸生诵读声。
(二十六)
1896年4月23,
千古奇丐好武训,
读书声中含笑离凡尘,
终年五十八岁拥清贫。
(二十七)
出殡日,
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多悲沉,
官吏乡绅执绋来送殡,
各县乡民自发参加葬礼达万人,
沿途观者如海潮,
一时师生哭声天下震,
泪如雨下尽乡民。
清廷赐谥号:
义学正,
授乐善好施匾额金。
1906年,
清廷宣付史馆立传目,
为其修墓、建祠、刻碑文,
敬尊称其义乞乞圣扬美名。
(二十八)
他走了,
后世之人把他敬,
陶行知创办育才校,
创南开学校有伯苓,
都受到他影响传精神。
军阀段绳武闻之,
居然金盆洗了手,
掀起了乡村建设情。
许多近代名家也题词:
张学良:行兼孔墨。
李宗仁:惟精惟一,有始有终。
杨虎城:风兴百世。
傅作义:高风千古。
梁漱溟:志气专诚。
张伯苓:义闻千秋。
董必武:行乞为兴学,终生尚育才。
国学大师季羡林:武训魂。
蔡元培欣然留美文。
长叹冯玉祥:
特立独行,百世流芳。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二十九)
时间来到了1950年,
电影《武训传》走台前。
一位千古义丐的眷歌,
却被融入了一阵荒唐的鼓锣。
这部电影拉开了文革的序幕,
电影主创人员无幸免,
《武训传》的孙瑜导演,
影届泰斗,才华横溢。
却因遭到无数次抄家和批斗,
大半生里都在无奈中漂流。
(三十)
而武训这位曾经的英雄,
就这样被埋进了历史里,
新天新地的国家不需要,
新天新地的人民把他抛。
这活出生命价值的苦人,
丑画成一种可笑的阶层,
而被新社会无情弃。
甚至有人还带着红卫兵,
扒掉了他的坟,
还抛了他的尸。
34年后,
武训才平反。
历史的天空啊,
别哭泣、別哭泣。
(三十一)
同时代的菲斯泰洛奇,
出生瑞士当时落后又贫瘠。
相怜也同病,
都属于下层人,
但他同样有一股伟大的爱之力。
在他毕生倾努力,
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得以普及,
教育成功落后的小国起,
一跃成就欧洲一流的教育,
菲斯泰洛奇更是有了教圣的美誉。
他们同样是为理想,
为国家艰苦跋涉了一生,
平凡伟大的灵魂不离也不弃,
可武训却被整个国人所忘记。
今天的中国,
还有多少人知道你的事迹?
(三十二)
名传千古不为己,
但求穷人不受欺。
他捧一颗赤心来,
不带半根青草去。
他所期望的,
不应该为我们所抛弃。
(三十三)
当今盛中华,
行兼孔墨,
成百年武训。
只要我们有真心,
没有忘记武训的精神,
民族的教育怎会不复兴!
(尾声)
白果书房湾人有感悟:
中国怎救赎,
敬重武训路。
戏子滚蛋去,
青年多读书。
位卑当博爱,
职高休贪污。
一代乞圣魂,
华夏咏千古。
(根据武训故事改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