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创作与修改》
___由倪华明《一首小诗的故事》说开去
文//斯 人

就写作而言,我们通常创作出来的初稿,与毛坯房无异,与工匠手里的粗料无异。说不上是住宅,也说不上是工艺品。
一生里,每个人会遇到无数次置业经历。置业结果,因人而异。
精装,许能打造一座豪宅;
普装,只能搞个民居;
不装,估计狗都懒得住进去。
相信各位从没见过哪个土豪滑稽地搞块金砖挂脖子上吧。
奢侈不?奢侈。
美么?不美。
这就是这个世界需要能工巧匠的原因。因为他们懂得构图,因为他们懂得造型,因为他们能耐下性子敲敲打打、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来的,才是璀璨的艺术品,才是美。
美,是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历尽千辛万苦创造的。没有信手拈来的成果,即便你是爱因斯坦一样的天才。
捷径是没有的。
除非你是前不久案发之某文学社团的剽窃高手,最终不还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写作尤其如此,信手拈来,就是“大作”了。我遇到过一位老先生,改他一个字都跟谁挖了他的祖坟一样愤慨。喜欢走平坦的大道,轻松又省力。或许还会窃笑那些爬坡登高的人“傻”或“缺心眼儿”,不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妙处。
在北海文友里,我遇到过四位勤奋的朋友。
一位是著名作家陈政先生,每日一文,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这真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
另一位是原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凡明兄,一篇小说,反复在腹稿里推敲十几年,不肯轻易落笔。
再就是早期上海交大的高材生柴为民老师,我亲见,一首几行的小短诗,反复打磨,不知多少遍。
还有一位是言语不多的倪华明先生,一首小诗《我有一方净土》,从我1月份认识他的时候,就反复修改,一稿又一稿。
悲催的是,4月份,我读到他日臻完美的第7稿时,报刊将他的第一稿刊发了。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
写作,是苦行僧式的差事,是低头伏案的姿态。
个人觉得,一要苦练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走起来就相对轻松。
再就是去掉浮躁,功利心。不好高骛远,不幻想一步登天。
苍天不负,总有成功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