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华明,北旅文学社成员,《北海头条》签约作家。

倪华明■一首小诗的故事

一首小诗的修改,引来大家的肯定和赞扬,实在让我不好意思。我想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的习作《我有一方净土》的修改,是在我的导师沈稚舟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他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这是文学社搞“一帮一”活动的成果。在社群里,我是最后一名的落后分子,只听只看,不写不说。斯人社长有善心,他想要我进步,就请沈教授带我。我乃闲人一个,基本功很差,又缺乏动手能力,每天忙于锅碗瓢盆交响曲,一个小时练琴,一个小时走路,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了。
参加文学社后,看到大家争先恐后热火朝天地写稿发稿,觉得是学习的好机会,每篇都认真拜读,可就是自己拿不出东西来,好在心态不错,学习就是目的,还认识了这么多的文人墨客,岂不美哉!
手边仅有的一首小诗,还是2018年春节和新华社的朋友一起喝咖啡聊天,谈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如果有个好的环境,安静下来读点书,那该是人生的一大美事。我告诉他,我现在就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那里面朝大海,景观好空气也好,对着大海读书神清气爽,美滋滋地嘚瑟了一番。我们谈读书,谈到兴奋时,我就在手机上写了几句,只能算是嘶吼嚎叫,发到朋友圈里,结果没想到引来不少朋友的羡慕嫉妒恨,好多人要到北海来买房子。我想这下坏了,我替北海的房地产商做了广告。那位新华社的朋友立马就在高档小区买了一套临海公寓,他的“那一方净土”比我的“这一方净土”可是要阔气多了!
我有自知之明,我的那首小诗算不上作品,主题不明确,层次不分明,文字不紧凑,过于直白,不是诗的语言,结构上也是东东西西,不成体统。斯人社长请沈教授带我,这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把习作发给教授,向他讨教。根据他的意见不断琢磨,不断否定,一稿又一稿地反复修改,以此作为基本功训练。教授没有架子,很耐心地教我如何“谋篇”,如何意境表达与开拓,如何上下转合,如何修辞炼字,如何表现诗的意境……我很欣赏教授的指导方法,他注重宏观上的建议,既不捆住作者的手脚,又给作者留下思考的广泛空间。他说,有些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需要自己去体验,这让我受益非浅。正因为没有受到具体的限制,使我在修改的过程中很兴奋,直到第七稿,我才找到一点感觉。虽然第七稿还不是我理想的作品,但这个历练打磨的过程我很享受。它告诉我,一个作品的问世应该有热处理和冷处理两个过程,不急不火;另外就是要舍得否定自己,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否定自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也不要拿自己的作品当回事儿。沈教授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文章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倍加爱护,舍不得改动,这样就很难出成绩。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我会把我的初稿再发到下面,如果你有兴趣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
这就是一首小诗的故事。
2019/4/21 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