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车过嵖岈
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淮西大平原上。
孔子携众弟子周游列国,欲经由洛潼道去秦未果,在楚国叶邑盘桓,受到叶公礼遇。公助其在叶地开坛授徒。一时间儒家尊礼、重人、善知、怀德的思想学说在秦、晋、郑、楚接壤之地风行。
时值吴、蔡联军袭楚,大破郢都。侥幸未灭的楚国被迫迁都重建。胸怀大志的楚昭王苦心经营数年,新郢都初定。他痛定思痛,决心向天下广揽贤才,以助楚国再次雄起。
经叶公举荐,昭王礼聘孔子前往新郢都面晤。
叶邑至郢都,捷径当数楚宛商道。但是因为晋楚争霸之战,叶邑至宛一路晋楚大军犬牙交错,凶险无比。于是,叶公提议孔夫子东出嵯峨山,至蔡国,经由陈蔡至楚国的太平官道,南下至新郢都。
【按:叶公,名沈诸梁,字子高。原本蔡人。家族自沈国南迁至吕亭(后为新蔡)东。三世仕于楚,袭父职左司马,采食于叶邑,号为叶公。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政绩,被后世尊为叶姓始祖。】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孔夫子终于率领三十名弟子出发了。
师徒一行沿伏牛岭东麓崎岖狭肠的山路,牛车与众弟子排成蜿蜒一线,缓缓蜗行。就这样两天行了百余里。虽然路途艰难,但是好在有临行前叶公的丰盛馈赠,所以餐饮无忧,也不觉得辛苦。
眼见山势愈发平缓疏朗,远处却突然耸起一片奇峰怪石。众人一齐欢欣道:“前面一定就是嵯峨山,过了嵯峨就是一马平川的蔡境了!”
行至山前,夫子兴致极高,见时日尚早,又风朗气清,于是提议大家一起登山游览。
众弟子在山下拴好牛车,兴致勃勃地攀向山去。
时值金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奇峰突兀,万石排空;异石状如蜗牛、猢狲、蛙蟆、龟蛇……指点不尽;顶峰细泉缓流,似蜜汁涂壁;山中有湖,形似琵琶,秋水澄碧,鱼游怡然。
夫子看得不禁颔首赞叹。
颜回有些奇怪:“夫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日为何对如此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山意兴酣然?”
夫子道:“观斯峰也,虽不可与五岳比高大,但奇诡独具。其远似雄伟嵯峨,实则因为四周丘陵平缓,孑然隆起,似天外飞落。为师记得上古奇书《山海经》曾载:共工怒触不周山,把诺大一座山撞为齑粉,飞向四海八荒。眼前山石相互叠压,犬牙交错,说不定就是被那共工撞飞的一部分。《经》上亦云:山石飞落碴岈错杂。为师看这座山还是应该叫碴岈山更为确切。”
冉求接道:“夫子所言极是。‘碴岈’形神兼备,比起那文绉绉的‘嵯峨’,黎民百姓更容易接受。”于是,拔出腰间宝剑,飞身攀上一面高大平整的石壁,挥挥洒洒刻下“碴岈山”三个斗大的鸟篆。
子路探得一座形似鹰嘴的岩石下面有一口深黑石洞。几名好事的师弟怂恿师兄带大家进洞探险。众人备好火把,举火前行。但见洞中怪石嶙峋,空间宽敞处可容纳百人,罅隙处只可一人侧身进出。洞内石钟乳、石笋五彩缤纷,姿态万千。众人一边欣赏,一边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觉洞中黑风阵阵,阴冷砭骨,似有鬼怪灵异。众人胆战惶恐,摸索前行。大约曲折起伏行进四五百步的距离,便看见前面一方蓝天。众人惊喜,这便是出口。
众人终于出了洞。刚出洞穴,顿觉犹如自冰窟跳进了火炉之中,瞬间全身上下大汗淋漓。
曾点建议众师弟为山中景物命名。所命名称有:笔架峰、剑鱼峰、石猴峰、虾蟆岭、鹰咀岩、黑风洞、流沙溪、白云窟、凤鸣谷、猕猴院、一线天、飞来石……
游览至太阳西斜,众人兴尽下山。
这才发现一荷锄农夫忿忿然站在车前。
原来有一只牛没能拴牢,挣脱跑到附近农田吃了庄稼。农人很生气,捉住牛并把它关了起来。
子贡低声下气地恳请农人放牛:“老丈,牛吃庄稼,全是学生的过错。要惩罚,您就惩罚我吧,请把牛还我们。”
农夫毫不不理会。
子路上前呵斥道:“山野村夫,不懂教化。可认得这是孔夫子的驾牛?夫子负匡世之责,周游列国。耽误了行程尔负得起责任么?”
农夫更是不屑一顾。
子路欲拔剑,农夫挥起锄。
夫子急忙制止了子路,抱拳对农人道:“老哥哥,孔丘率弟子第一次大老远从鲁国来到贵地。您也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去耕作。但是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牛儿怎知哪是您的庄稼而不该偷吃呢?所以,这是人的过错,您不该惩罚牛呀!”
农人听了觉得有理,便把牛还给了夫子。
夫子欲要赔偿些损失,也被农人拒绝了。
前进路上,弟子们很奇怪,夫子三言两语怎么就能说服气势汹汹的农人呢?
夫子道:“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好似请野兽享用太牢三牲,请飞鸟聆听九韶。这怎么能讲得通呢?讲道理,争短长,要因人而异呀!”
众弟子敬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