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 陈政 近照



陈政■大地上凝固的诗行:雕塑艺术欣赏(12)
——《长江讲坛》讲座

最后,介绍一下中国现当代最有名的几个雕塑。

第一个雕塑是《艰苦岁月》,创作者是广州雕塑家潘鹤。作品曾经出现在小学的课本里,很多朋友可能都看过。
该雕塑是铜铸圆雕,表现的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晚上大家在茫茫的草滩上休息,一个大约50多岁的老战士吹起了笛子,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抱着一杆比自己身体还高一截的步枪,倚靠在老红军的身边,听着美妙的笛声,人物的关系塑造得非常传神。
这是艰苦环境下“诗与远方”的具体展现;这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得最好的一件作品。我想这种平民英雄形象会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这也是我要将其放在中国现当代雕塑部分第一位的主要理由。

第二件是《八女投江》,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江滨公园。该组雕塑塑造的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八女投江”四个字由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笔题写。
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在跟日军周旋之时,其中就有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军的西征妇女团,在指导员冷云的带领下,她们担负着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面对日军熊谷部队的袭击,她们弹尽粮绝,却宁死不屈,最终八人集体投江,壮烈殉国,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在她们之中,指导员冷云才23岁,最小的一个小姑娘也才13岁,因此将八女投江的事迹刻成雕塑,后又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这是众望所归哦。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妇女和儿童本身就是弱小的,是需要别人呵护的群体。就算是现在,23岁也不过刚刚大学毕业,而13岁的小战士不仅无法活出自己幸福的童年,无法向自己的父母撒娇,反而需要面对生死的考验,最终为国牺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了之后,毛泽东这两句诗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释怀。

第三个是群雕《庆丰收》,最初也叫《人民公社万岁》,位于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创作于1956年,也是我们著名的城市雕塑。该雕塑有两组,东边的雕塑叫做“农林牧副渔”,中心人物在扬钹,西边的雕塑叫做“工农商学兵”,中心人物在擂鼓。
工农商学兵是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也是主要分工。中间阶层是社会的顶梁柱,工人排第一,农民排第二,商人排第三,学生排第四,解放军排第五,这五种以外的职业则不太受整个社会的待见,属于边缘地带。农林牧副渔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社会的主要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如今农林牧副渔全部被纳入第一产业中。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没有谁生下来就是菩萨。那怕你是佛祖转世,到人间来偿还一段债,了却一桩缘,终究还要经受几番磨难。
工也罢,农也罢,商也罢,学也罢,兵也罢,不在你操什么职业,靠什么赚饭吃,这些都不要紧,因为社会角色完全可以转换,什么职业都不会带来必然的高低贵贱。每个人如果能持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参禅悟道,获得智慧,都有机会修炼成“仙”。
我们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是由于我们认定社会分配给我们的角色,是决定人生高低贵贱的唯一通道。
大谬也。我对《庆丰收》这组雕塑的理解,仅限于此。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