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活动在北大举行。
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担任主持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最后,对话者和主持人各选了一句话寄予年轻学子。范曾以“诚外无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杨振宁的寄语是“自强不息”,莫言的寄语则是王蒙的书名“青春万岁”。
我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电影《青春万岁》,以及那首曾被抄在笔记本上的序诗: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青春,多么美好的字眼,青春,多么难舍的年代! 不论富贵还是贫穷,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有人说,她是一首歌,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有人说,她是一张面庞,笑容灿烂,美丽动人。还有人说,她是一条路,铺满鲜花,前程似锦。
小时候,看过迟志强演的一部影片叫《小字辈》,那里面有一首插曲 “青春啊青春,多么美好,我的心就像那燃烧的朝霞哟........ ”优美的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回想看电影《青春万岁》的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每天都朝气蓬勃,到处阳光灿烂。何故?正当青春是也。 青春是美好的,却是易逝的。不经意间青春已经溜走了。年少的人或许不以为然,如我辈,年过不惑,谁不留恋青春,谁不感怀青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曾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第一次读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时还年轻,却禁不住唏嘘。后来念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美好的,却是易逝的。不经意间青春已经溜走了。年少的人或许不以为然,如我辈,年过不惑,谁不留恋青春,谁不感怀青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曾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第一次读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时还年轻,却禁不住唏嘘。后来念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更是无限感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的《葬花吟》表面上是叹花,实际是对青春易逝的哀挽啊! 朱自清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青春呢?她是一去不复返。谁又能够留住青春?谁又能让青春万岁?谁也做不到。
也许正是有感于此,赵薇才拍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好在智者给了我们一个启悟,好在大师给了我们一个永葆青春的秘诀。 美籍德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有一篇不足500字的短文《青春》,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青春,怎样才能永葆青春。 厄尔曼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本质,不是粉面桃腮,不是朱唇红颜,也不是灵活的关节,而是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是生命中的勃勃涌泉。青春的内涵,是战胜怯懦的勇气,是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好逸恶劳。许多六旬之人,反比廿岁的人更具如此品质。年岁虽增,但并不衰老;衰老的成因,是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岁月褶皱肌肤,暮气却能褶皱灵魂。烦恼、恐惧、乃至自疑,均可摧垮精神,伤害元气!人人心中都有一部无线电台,只要能从他人和造物主那里收到美好、希望、欢畅、勇敢和力量的信息,我们便拥有青春。一旦天线垮塌,精神便会遭到愤世和悲欢的冰霜的覆盖,此时,即使20岁的人,也会觉得老了,然而,只要高竖天线,不断接收乐观向上的电波,那么,即使年过80岁,也会觉得年轻。”
据说,这篇不足500字的短文倾倒了世间无数英雄。麦克阿瑟视《青春》为座右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将它放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日本的政商精英视这篇短文为经典,数百名商界政界名流曾聚集一堂,专题探讨这篇短文,认为正是《青春》这篇短文所启迪的不竭不衰的青春心态和年轻的心力成为日本飞速发展的动因。

〈作者简介:孙希彬,供职于史志部门,省诗词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