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希彬
一千三百多年前,魏征在《 谏太宗十思疏》里写道:“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谦冲自牧”。 对我来说, 知道这个成语,乃是几前年的事。当时,偶然在网上看到连战访问大陆的新闻,通过延深阅读,知道2009年3月,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应浙江省浦江县中山中学校友陈友旺先生之约,为中山中学七十周年校庆写了“谦冲自牧”四字,以之赠勉。 我当时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词,不知何意,赶紧到百度里去查,这才知道“谦冲自牧”的出处以及本意。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我却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是啊,这么一个很有内涵,很能警示人的成语,我竟不知道。原来,谦冲就是谦虚;自牧就是自我克制,自养其德之义。 我觉得这个词组太好了,就找了张宣纸,以这四个字为内容写了一个横幅,裱好后挂在自己的办公室。 由是,每天上班便能看到。 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古人真是太有才了,只此四个字,便教会了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对外谦冲,对内自牧,内外双修,怎能不成金刚之身?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说这个谦冲自牧,经详查,原来并不是魏征首创的。溯远而上,“谦冲自牧”出自《易经·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说文》:谦,敬也;《玉篇》:让也;《增韵》:致恭不自满也。谦即谦让、谦逊、谦虚;而“冲”字,词义较多,词书《韵会》有注曰:和也,深也,又雅也。至于“牧”,放牛、养牛为牧,引申为“管理”,所以汉代一州之长,叫州牧。《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凶有吉,总是吉凶相参的,很辨证。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这个卦象称“地山谦”,上面是坤卦,坤为地;下面是艮卦,艮为山,高山在地底下,表示谦卑。佛家讲布施、修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儒家认为善行还需用“谦德”来保持。《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即月亮在十五夜月满以后,亮光便一天天地减少,月亏之后,光明会一天天地增加,这就是天道。 谦虚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 相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颂。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也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个人如果谦冲,是为可贵,若能自牧,更为难得。因为自牧不是那么好做到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明代是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名言,这一深沉思索形成了他的“心学”。心学的一大特点是“以正人心为本”,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它的内核是:“人者,天地之心;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如果没有“心”的主体意识的参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还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致良知就是通过主体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必须通过内心修养,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为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其实王阳明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自牧。 茫茫人生,需要指路明灯。“谦冲自牧”正是教导人们走出人生误区的至理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