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李林5月上半月诗作18首
蚯蚓
细小 ,无骨
坚硬的土挡不住柔软的尖利
活在黑暗中
定有一颗明亮的心
把泥土吞进去
开掘长长的隧道
伸或曲
只进,不退
一锹斩断
那首尾分离与暗红的伤口
让人颤怵
骨节疼痛
麦田上躺着的我,仿佛看见
无数条蚯蚓如绿色的巨龙
在大地舞动
波浪翻滚
5月1日

一条河楔进生命里
一条河,流经平原八百里
如巨龙,在雾中舞,雪中舞
雷雨中,身子压住河床
昂首,一路向东
在濉溪县境内,我的出生地
放慢了脚步
我奢望停留
在诗中有过重返故乡的可能
清明节,找不到埋葬先人的土堆
只有把纸钱,送到城市的路口
火光中,对着遥远的星星说话
将心愿,许给浍水
梦中,乘上诗的翅膀
在故乡的上空盘旋
河水泱泱,两岸青青
心中的块垒如铅块
难以负重
骑在鱼背上
一葫芦老酒,半个月亮
仰天长啸
乐于将水中的倒影,说成时光
相信,水一直在流
透明或浑浊
像镜子,哈哈镜
众生的表情,幽灵的面孔
在湍急的浪中
提心吊胆
一滴水,像一粒子弹
击中一轮落日
九天之上,一个声音大喊
风声鹤唳
落下的,除了雨
还有闪电,滚动的雷声
两岸的物种,绿色的,金色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涌
收割,播种,死亡,复活
祖祖辈辈,依河而生
在水中沐浴,浣衣,洗锄头
浇灌希望
麦浪之上
一株稗草,站在故乡的田硬上
心里也是饱满虔诚
一条梦想游入大海的魚
有着遗忘与铭记
总把回忆铺泻心灵深处
说不出的隐忍
变成时间的标签
在黑夜与黎明的上空
谁在叫
滋养苦难与幸福的河啊
滾滚东流
一只鸟无处可依
痛苦无法言说
一块石头,剔除自身的光芒
说不出沉默的理由
孤独终老
失落的世界
再没有仇恨与痛苦
一如黑云下飞翔的鹰
一颗与天地同在的灵魂
离开与归来,已毫无意义
想捡回遗忘
如水中捞月

风坐在小船上,越过临涣古镇
载着嵇康的琴鸣,顺流而下
一弯明月,时光如梦
月华下的幽思,比琴声拖得更长
浍水无语。明亮韵味的一行
形影不再孤单
清风下的万籁
才情遍洒,正织就一首不朽的诗行
岸边一棵千年老槐
根,扎进河里
细或粗,长或短,像隐身的蛇
无视陈规与冷漠
理想朝着星星的方向
自下而上,逆流枝头,甚至天空
那是血脉
古树,没有死去,也不曾活来
撑着一片天空
怕掉下的月亮摔碎
担心隋唐的意象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大雨滂沱的黑夜
它眼睁睁看着一座砖筑的城墙
夜转亳州
河水呜咽
对着青天诉说
说成历史
成为茶馆里唱不完的鼓词
一本书正在变黄
一壶棒棒茶控制着说唱的节奏
月亮升起,河两岸
麦穗、谷穗、高粱穗……
豆荚、茄子、玉米棒……
无数的乐器,被一只虫子操纵着
一只青蛙领唱着,达到了高潮
面对着盛大的演出
一个灵魂,激动,兴奋
只能在心中祈祷
但不敢靠近
害怕村子里的狗
认不出久不回家的孩子
一条河楔进生命里
拔也拔不掉
那里有忘不了的记忆
在故乡
我能叫出不少花草的名字
为他们写诗。他们不一定能懂
但并不影响我继续歌唱
也许,这就是永恒
戏水的玩伴
下河摸鱼的人,取水熬药的人
躺在床上活活饿死的人
至今找不到尸骨的人
他们中有我的亲人,我的伙伴
我无法像一条河一样一直流淌
在一个地方,我已停留多年
如今,只能退回过往的时光
还会继续褪色,头发变白
最终高不出一坯尘土
炊烟,阡陌
河滩上啃草的一头羊,一只鹅
或者飞过的一只鸟
我都视为复活的亲人
人,不要总是坚强
不是洗过的石头
每次我路过浍河
总是满眼热泪,心生悲凉
记得约翰·凯恩斯说过: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已死去。"
哦一一
浍河东去……
于5月3日

安静
对我来说
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地方了
坐在皇宫椅上
发呆,赏画,盘玉……
仰视书柜上作者的名字
有时候我也读一本自己的书
抚摸如蚁的文字
享受阅读时的停顿
与渐渐老去的人生
写诗的蚂蚁
我是诗歌队伍中的一只蚂蚁
写的诗也与蚂蚁相似
灰暗,轻微,呆板,零碎
生性爱爬坡,钻牛角尖,沉默不语
相信,劳动对健康有益
活着,应该有点寄托
每天比太阳起得早
比蜻蜓先出工
头顶一粒米
有时被鸟轻易啄去
心有不甘,想长出翅膀
像鸟一样飞翔
只是梦……
心甘情愿
在自己喜欢的
任何一块山坡、土地、河旁
任何一棵树、草叶、果实上
栖息,眺望,自言自语
寂寞。痛,并快乐着
从不抱怨山高水深
世事无常
诗,写给自己
不奢望变为铅字
不需要鲜花与赞美
早已习惯了
深入浅出的生活
人老了
已经需要太少
只要草尖上的露珠
照亮诗歌
我的心就会安宁
一一灵魂快乐
5月3日

瓷瓶
安静的站在画案上
高洁而冷酷
从千度火中走来
再不需要温度
刚烈,不语。发声就会粉身
碎,以碎再生
一如伟大的思想
犁铧切断的蚯蚓
不需要赞美
再脏的手也无法把它抹黑
灵魂干净
独守,一个朝代的圣洁与高贵
它站着
如出水芙蓉
久看
会长出第三只眼睛
家具
酸枝,紫檀,花梨,红椿……
从南国来,长成明清的桌椅、笔筒……
刀斧在场
一个纹完满的深入另一个纹里
不需要钉子
天衣无缝的卯榫
支撑着永恒
木头也有自已的秉性
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气息
斧头制服不了
透雕,镂刻也难以尽括
只是心有不甘
书房里有水、阳光、空气
却再也长不出绿叶
5月6日

鸟鸣
一只白鸟在树上叫
声音单薄,叶子太浓
鸟鸣,如露珠滚落
一只黑鸟飞过来
啄住一颗,咀嚼无声
啼鸣。有白鸟的声音
树下闭目养神的老人
微微一笑
心中,一个影子掠过
5月6日
猫
一
夕阳照在草地上
一只怀孕的猫优雅地舔着身子
亲吻着流光与希望 躺着
似一堆棉花 或雪
二
一只花猫在五月的山岗上奔跑
迟疑,东张西望
盼着天色快快暗下来
太阳落山时,它叫了几声
风一样钻进丛林
5月7日
走进太平村(组诗)
太平村
在太平村,想做一条鱼
从清清的浍河
跳进麦田碧波万顷
四月的乡村
金黄的油菜花像一匹绸缎
哗一一
铺滿皖北平原的田畴
房前屋后,墙白瓦青
桃红、梨白、菜花黄
各自塗着自己的色块
互不混淆
虫蚁的翅羽透着乳香
蜜蜂深陷花丛
一架小型无人机
像一只蜻蜓
在蓝天,舞动
美丽的诗行抒写和谐的乡村
鱼戏水,白帆行
奔流向东的浍河
为了多看你一眼,太平村
放慢了脚步

泰山庙
在太平村
一座寺庙写在墙上
活在村民的心里
石头都经不起岁月的风化
何况一座土庙,泥塑的佛
留下的只有传说
村里一位老人
指着大门紧闭的学校
讲了许多古庙怪诡的故事
我远远望去
校院里的郁郁葱葱的树
棵棵像佛
枝头跳动的鸟鸣
清脆悠扬
老院子
院子里青青麦苗
院子外麦苗青青
大门紧闭,麦苗疯长
根,在地下突围
用茂盛占领所有的空间
不知何人居住
度过怎样的岁月?
云影从老宅上空掠过
飘向远方
一把锈迹斑斑的锁
钥匙挂在千里之外的腰里
麦子成熟时
谁来收割?
我路过时
只是顿足一瞥
……世间的秘密太多
一如村前的那汪深潭
能见到的
只是它平静的表面

午后的麦田
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阳光
在午后,碧空如洗
无际的绿色朝向太阳涌动
我站在麦田中间
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普通的麦子
想象眼前的麦田
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麦田有何不同
如能永远拥有这样的午后多好
麦田之上,巨大的空阔里
等待麦穗慢慢变黄
河边,有一只小羊,一座坟茔
阡陌上,暖风里的花瓣
一只蝴蝶的翅膀蓄了太多的亮光
如同放下所有的心事
瞬间轻松
两只鸟坐在明亮的树枝上
相视无语
我眯上眼睛,将喧嚣,凡心赶出体外
俯身对一棵麦子说
一个孤独的诗人
不需要太多
沉默
离开乡村太久
陌生了一只蚂蚁抱着麦粒奔跑的姿势
陌生了一只鸟飞过天空的猛烈
在村口,我遇到两个老人
一个说,儿子的彩礼要二十多万
一个说,两个女儿还待字闺中
我背着手走在美丽文明的村子里
一路沉默
有些累,无法卸下
· 太极湖
清浅,娴静
春风中笑盈盈的
你美妙的传说
被一只燕子
衔着,飞来飞去
说是湖,太小,太小
你是太平村的魂
清澈,一尘不染
5月9日

母亲
像六十年前那样
雨打玉米叶的清新
心跳“咚咚”响
只是早晚服两粒降糖药
母亲说,那是年輕时吃青瓜梨枣太多
与苹果、香蕉没有关系
母親的头发全白了
晶亮如雪
喝浍河水长大的母親
爱干净,好笑,心灵露珠般清澈
脾氣有点像水花
有风就起浪
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
心里苦
眼里却没有一丝阴影
母亲给了我太多的笑容
厚重,灿烂或者轻盈
无论一朵、百朵,还是一万朵
都像天空白云一样
温暖而纯净
蹒跚走路的母親
不要拐杖
电視机、空调、冰箱一样不少
从来不用,她觉得电费比米面金贵
过年时,她解开扣子
从棉祆、毛衣的深处
掏出裹了一层又一层的手帕
取出一卷钞票
大方的分给了两个重孙子
毌亲的手,如深秋的枯枝
元霄节捏的面灯、生肖猪
漂亮又生动
母親年輕时手巧
给我做的虎头鞋
小媳婦们拿去作样本
小伙伴妒得回家哭闹
如今
经常出门忘带钥匙的母亲
时不时地挺挺腰杆
像小時候一样,对我
发号施令。有时
深情的望着我的满头银发
心痛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呀……"
是啊!母亲
人生易老,岁月无痕
有些字,儿子当面说不出口
有些东西,儿子无法给你
能做到的
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天天陪着
5月12日晨
六十多岁的人
六十多岁的人
母亲老了
孩子大了
一年比一年
热闹的地方去的少了
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
时间不老
日子琐碎平淡
偶尔写写分行的文字
也是从健康着想
母亲在
有时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有时觉得自己仍是根顶樑柱
5月13
影子
时间像影子
跟着我流汗,创造,沉默不语
在火焰中走过险滩,黑夜
在岩石上留下凹痕
个性
一把锋利的刀子
逼人的光芒趋向黑暗
在一滴血里寻求突破
最终斩断一丝念头
似火,点燃
从零度开始
把时间燃烧成灰烬
往事如烟
额上的蛛网越结越密
在心田移植词语
用回忆灌溉
大片盛开的花朵鲜艳,虚幻
如飘散的云影
5月14日

作者简介:
陈李林,笔名木子。安徽省作协理事,原淮北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安徽文学》、《诗歌月刊》、光明日报》等各类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200多万字。出版小说散文集《丢失的月亮》、《大地美丽》;诗集《十指上的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