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镇
——行不更名三千年

在洛阳西南50多公里的浅丘陵地区,有座古老的重镇——白杨镇,她地处宜阳、嵩县、伊川三县交界。
据《史记》和《资治通鉴》记载,洛阳周围有几个古老村镇,竟然近三千年没有改名,他们是今孟津平乐的翟泉村、伊川县的鸣皋镇和宜阳县的白杨镇。
任何一个都城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有相互呼应的拱卫体系,有些体系会随着时代的迁移而改变,有些由于特殊的地缘而与都城同辉,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贯穿了都城历史的全过程。
白杨镇就是贯穿古今的一个传奇!
据《宜阳县志》记载:“在七、八百年前,白杨人民分散居住。后来,由于匪患猖獗,人们被迫聚集而居,遂成大镇。明、清均有朝廷派重兵戍守,改名“白杨戍”或白杨堡,又因镇子里有白杨树林,树高数丈,粗可数围,百姓口中镇名又有“白杨树”之说。清同治元年,为防匪乱,筑寨镇守,故又改名 “白杨镇”。
在这里设立要塞,可以控制秦楚古道,拱卫洛阳的安全。
春秋时期,秦、楚两国贸易往来密切,一条西通秦陇、东下吴越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史称秦楚古道。古道沿途市井繁华,商铺林立,往来商贾无数,车马穿行如织。秦楚古道在陕县分为南北两道:北道经新安、洛阳到郑汴;南道从陕县南下,经三乡至韩城,渡洛河后走赵保、白杨,涉伊水后穿今平顶山、南阳地区,直达吴越。
白杨就是秦楚古道上的一个璀璨明珠,地处丘陵地带,境内顺阳河横贯东西,易守难攻,因而战略位置重要,为宜阳县南部地区第一大镇,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为兵家所必争。
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记载:“秋,秦、晋迁陆浑戎于伊川”。公元前525年,晋国出兵灭陆浑戎。经考证,陆浑戎国范围在今伊阙、白杨镇半坡山以南,伏牛山以北,顺阳河流域为中心地带。历史上的“问鼎中原”的典故源于白杨镇。 已经发掘的陆浑戎诸侯国贵族墓地在白杨镇东南三公里,由此可知,白杨在过去是陆浑戎国的中心地域。市考古专家称:在2600多年前,这里曾是陆浑戎诸侯国的家园……
白杨镇在解放初期曾为宜南县人民政府驻地。繁荣的经济,悠长的历史,给白杨古镇留下了山陕会馆、西寺庙、九龙洞、魁星阁,众多的古石桥等丰厚文化古迹。
明清时代,山西商人执资本之牛耳,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众多会馆。看一个城镇是否繁荣过,不用看别的,就看他有没有山陕会馆。洛阳有山陕会馆的地方目前所知有三处,两处在洛阳城内,另外一处就在白杨镇。
这份荣耀,比中国众多的城市还闪光。
这座会馆在白杨镇东,坐北朝南,占地1200平方米,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会馆内现存的建筑有大殿和戏楼,均为砖木结构。会馆内有石碑3通,其中一通石碑为清道光十四年所立(1834年)。

1986年,宜阳县山陕会馆被列入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的大殿早年被毁,现存大殿是1993年重修的;会馆入口处的戏楼上下两层,由青砖垒砌,以琉璃瓦、青砖覆面,戏楼门正上方那块书写着“山西夫子”的木匾,是清乾隆年间,由浙江道、山东道监察御史提督,河南、广西两省学政张考题写的。

历史上白杨镇水运发达桥涵众多 ,有“五步三孔桥,过桥不见桥”之美誉。在镇子及周边有26坐古桥,现今尚存6座。
白杨镇西的金觉寺桥,就是众多桥涵中的一座。东西横跨于西寨门外的顺阳河上,该桥东侧曾有禅林金觉寺,故当地群众亦称此桥为西寺桥。据介绍,明清时期,这里河道交错,是闻名遐迩的通衢之地。那时,白杨镇周围有20多座青石拱桥,至今,还保存有6座明清石拱桥,金觉桥只是其中之一。可惜,这些桥梁被一些杂乱的建筑所包围、掩盖,致使古桥烟村之美景不复存在。
白杨桥
金觉寺桥为青石垒砌而成的单拱石桥,这种桥地域特征明显,属于明清时期流行于豫西一带的尖拱桥,金觉寺桥就是此类尖拱桥的代表。桥面长14.54米,宽7.12米。该桥桥拱由18层大型青石条石纵联叠砌,净跨6.8米,矢高4.3米,拱券两端刻有装饰弧线。桥面两侧各安装石栏板9格。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九年(1829年)曾两度重修。
历经千载,古道湮没,顺阳河水依然流淌。但昔日的繁华城郭、喧闹市井早已不在,见证了这一切的金觉寺桥和山陕会馆却仍然屹立。
今天的人们也许感到陌生,但这确是我们脚下这片沃土的过往。
在山陕会馆布满灰尘的戏楼二楼内,我们看到残破的黑板。1940年,河北省流亡政府教育厅长许仲远,曾在这里复办河北省立中学。1940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该校在这里培养出1600名学生,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

1939年,河北省部分沦陷,河北省政府被迫迁到了洛阳,河北省立中学随之来洛,沦陷区的流亡学生也纷纷逃至洛阳避难。河北省政府便准备把河北中学恢复起来,开始着手筹建一所师范学校。
“当时洛阳人口密集,而且经常遭到敌机的轰炸,河北省政府就打算在白杨镇办学。”刘雷说,当时,白杨镇群众基础较好,而且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有东西两座关帝庙及蔡姓、何姓两个祠堂,教育基础、校舍、食物供应等条件都比较优越,适合办学。
1940年秋季,河北中学正式开学招生,第一期就招收了400余名学生。河北中学的教师大多是河北省流亡到洛阳的高级知识分子,师资优越,教学质量很高,这里一时文豪齐集、名震四方。河北中学“落户”白杨镇后,带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白杨知行中学的课程半数都是由河北中学的教员兼任的。

白杨镇山陕会馆内这块“山西夫子”的木匾,是清乾隆年间,由浙江道、山东道监察御史提督,河南、广西两省学政张考题写的。(夫子,是古人对年长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敬称。山西夫子指关羽,山东夫子指孔子。)
河北中学迁往白杨山陕会馆后,白杨镇在1940年至1944年间拥有了两所中学、一所师范、一所完小,共有学生1500余名,教职员工一百四五十人,彼时大街小巷师生济济,文教事业生机勃勃,可以称得上是白杨文化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
回顾历史,白杨是何等的辉煌!很多璀璨的闪光都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当拂去尘土,一座千年古镇曾经的繁华酣然展现在我们面前。请为我们是这片沃土的子民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