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品北京人
禹琴/黑龙江
说完北京的景,咱再来品品北京人。说到北京人,其实真正的老北京人现在只能占到北京人口的三成到四成。看过老舍的《正红旗下》,《茶馆》,《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作品的,大概对北京人都有个初步的了解。天子脚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就连晚清那段时间的满族人经历过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都没磨去他们骨子里的那点傲气。他们为这座古城而骄傲,为自己是北京人而骄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瞧不起外来人。我把北京人分为三类,第一类,老北京文化的传承人。就是他们家里留下祖产和祖业的,像一些老字号,瑞蚨祥了,全聚德了,迎泉居,大顺斋,烤肉斋,同仁堂,都一处,火锅居,正阳楼,宝兰斋,内联升,便宜坊,步瀛斋,吴裕泰,张一元,全素斋等等,等等。这些人的后代们,靠自家的买卖,手艺来传承老北京文化,繁荣经济,发了财也致了富。第二种人,靠自家的房地产。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旧城区改造,占用居民的土地和房产返还的价格不断攀升,据说现在的老四合院就值上亿元乃至几亿元,前些天听说有一家房子被占,给了八套房子还有上千万元的补偿款。你说这些人恐怕几辈子都不用去劳作了吧。第三类人,惨了点,有房也是早几年占的,那时候钱给的少,又没有祖业,又没有多高的文化,就只能开出租,扫大街,因为这两样工作没有北京户口的还干不上。这些老北京们有了先决的优越条件,所以瞧不起外来人也是有资本的,他们现在还有好多人养狗,放鸽子,据说一只好鸽子要好几万元呢。养蛐蛐的,遛鸟的,架鹰的,公园里都能见到。
他们有生俱来骨子里就有一种傲气。不管穷富,走路趾高气扬,给外人的感觉都永远是悠闲洒脱,有难事,糗事决不让外人瞧出来。就像老舍大姐的婆婆,一年四季穿得光鲜亮丽,可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当铺,穿上棉的就得去当了单的。还有连饭都吃不上的,还整天在出门前要用猪肉片抹抹嘴唇,见人就说我刚吃完红焖肉。尽管国家的高科技领域很少有他们的身影,尽管他们也不会去做什么保安,服务行业的清洁工,刷碗工。但是对于北京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呵呵,不管是谁做出的贡献,他们都会指着那个地方说,看看,那是咱北京城新建的什么什么,气派吧,一副高傲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他们不谈论政治,也不评论领导人的政绩或错误。但对毛主席却始终高度敬仰。他们活得自在潇洒,永远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就是我眼中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