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人体血液会变得粘稠。
血液粘稠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1、加快动脉血管硬化 血液变得粘稠,就会伤害到毛细血管,甚至堵塞毛细血管,因此过多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会加快动脉血管硬化。
2、诱发或加重冠心病 血液黏稠会引起的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器官缺血缺氧,从而可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病情的加重。
3、促成血栓、栓塞形成 血液稠度增高,血液流速便会减慢,血液里老化的红细胞集聚,会加重血稠而发生凝血,出现血液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粘稠的表现:
1、口唇发紫,干活气短:一些血液粘度高的人,多伴有红细胞增多的症状,嘴唇会发绀(呈青紫色),而且稍微做一些体力劳动,就容易出现喘不过气的现象。
2、晨起头晕:血液稠黏的中老年人,早晨起床后非但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反而会感到头晕、不清醒,思维迟纯,要等到吃早饭后才逐渐变得清醒。
3、午饭后犯困:吃过午饭,想休息半小时,这是正常情况。据研究表明,每天午睡半小时可以增寿。
血液粘稠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时高时低的变化之中。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偶尔血液过于粘稠时不必慌张,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佳、调节能力较强,血液内环境可自主恢复平衡状态。

如何自我调节:
1,记得多喝水
水应该是血液最好的“稀释剂”了。血液中约80%都是水,身体水分不足就易造成血液粘稠;而适当多喝水,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血液中的水分,稀释血液,从而降低粘稠度。
一般来说,20℃左右的白开水最适宜人体饮用,每日建议饮用1500~2000ml的水,天气炎热以及运动后,可适量增加饮水量。
此外,早起时200ml、睡前100ml、起夜时50~100ml的水饮用后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故也被称为“救命三杯水”。

2,少吃动物肝脏及甜食
动物肝脏内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食用后会加大血液粘稠度。而一些甜食,如奶油蛋糕、泡芙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甘油三酯、反式脂肪酸,这些也都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所以饮食上建议清淡一些,以素为主、以肉为辅,注意粗细搭配。

3,常吃纳豆激酶
纳豆中的纳豆激酶具有分解胆固醇、调节血脂的作用;而纳豆菌可以吞噬葡萄糖和粘物质,非常有助于血糖的稳定。所以,建议血液粘稠的人适当吃一些纳豆,以降低血脂、稳定血糖,改善血液粘稠度。

4,补充磷脂
大豆、鸡蛋、瘦猪肉、芝麻、坚果等食物中富含的磷脂,对于血液粘稠度较高的人来说,是一种必须要补充的营养元素。它能加快人体内脂质的新陈代谢速度,改善血管环境,从而达到降低血液粘稠度的功效。

5,适当吃点EPA
DHA和EPA是两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DHA我们听说得较多,它具有软化血管、健脑益智、改善视力的功效;而EPA则可以有效清理血管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血管清道夫”的称号。
所以血液粘稠度高的人平时可多吃点坚果、橄榄油,以及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类,这些食物中都还有较多的EPA。

6,经常锻炼
运动可以提高人体代谢水平,加速体内血液循环。长期坚持慢跑、游泳、爬山等有氧运动,还可以有效促进脂代谢,非常有利于血液“稀释”。

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每次时间至少在30分钟以上。
烟中的一氧化碳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影响红细胞运送氧气,并破坏血管内皮功能;酒精会导致血管异常收缩。所以烟、酒这两样物质都会致使血液黏稠,戒烟限酒对保持血管健康、降低血液粘稠度来说非常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