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诗人李华这首诗
让美丽宜阳流芳千古

说起描写春天的诗,想必大家肯定能想起很多,这个明丽的季节值得所有诗人去描写。在唐朝的宜阳,这里有着最大的行宫——连昌宫。在连昌宫中,风景特别优美,就像画一般,而且气候宜人,又有着华丽的殿堂。不管是唐朝的王公贵族,还是一些平民老百姓,都喜欢来这里游玩。尤其是春天鸟语花香的季节,这里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在安史之乱之后,这个曾经风景如画的地方,后来变成什么样了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唐朝诗人李华的《春日即兴》,虽然李华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这首诗非常有名,尤其是最后一句,千年流传。下边就是这首诗: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在安史之乱后的宜阳,在这里土地大多荒芜了,杂草丛生,山泉也因为没有人取水而随便流淌。在春天的时候,也没有人来这里观赏了,就算花开灿烂,但这里一切寂寞凄凉。
登上城头,俯瞰大地,看着大片荒凉的土地,到处都是杂草丛生。本来正是人们取水浇田的春种时刻,但是没有了种田的人,冷清的山泉水只能四处流淌。前两句诗歌只会觉得无比凄凉,让人惆怅。

但这还是春天的时候,这里还有鸟语花香,只不过再也没有人过来观看了。鸟儿只能“自落”、“空啼”,更能衬托出这里的荒凉和寂寞。这里有春花、春草、春鸟、春水,这么美丽的风景,却没有人来这里欣赏,让人觉得凄凉孤寂。花独自飘落,鸟儿对空啼叫,虽然是很欢快的景色,但却表达出了悲伤的心情。虽然描写的是景色,但这几个字中却都含有感情,这些景物都是来衬托心情的。
李华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抓住,被迫为安禄山做了伪职。所以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把他贬为杭州司护参赞,这首诗就是他去杭州入职,经过宜阳时所作。这里的春光大好,然而没有人来这里观看,大好河山,却被战乱破坏的面目疮痍,而国家的兴亡让李华感触颇深。而正值他被贬杭州,不仅为国家叹息,也是为自己的仕途叹息。
正是触景生情,所以才留下了这千古绝句。可能李华这个诗人并不如李白、杜甫出名,但他这首诗却流传了千年,着实让人赞叹!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连昌宫
唐 · 张祜
龙虎旌旗雨露飘,玉楼歌断碧山遥。
玄宗上马太真去,红树满园香自销
注释
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四十五公里三乡,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也是大诗人李贺故乡。
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在洛阳管辖的九个县(市)区中,宜阳县的别称最多,除了现用名外,历史上还曾以甘棠、福昌、寿安、兴泰为县名——战国时称韩宜阳城,秦朝时称宜阳县,东魏时称甘棠县,隋朝时称寿安县,唐朝为福昌县、兴泰县,金代又复称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