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上凝固的诗行:雕塑艺术欣赏(7)
——《长江讲坛》讲座

教育方面出现的情况,骨子里还涉及到一些貌似不相干、其实很重要的阀门,文化分层就是阀门之一。
文化是一个大词,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不知道大家如何,反正我是一见到“文化”一词,就“懵圈”。
最近在看一个英国人写的《论文化》一书,越看越迷糊,最后得到的却恍若该书的结语:文化的傲慢。
关键在于,文化并不傲慢哦。
问题可能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文化,但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本身或许并不那么了解,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广义狭义都有,但完全理解透彻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进行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划分,比如这样的四分法:
第一种是主流文化,也就是体现统治者意志的文化,比如中宣部提倡的、《人民日报》提倡的东西就是主流的;第二种是精英文化,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容就属于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有时与主流文化同构,有时并不同构,所以并不一定代表国家意志;第三种是通俗文化,比如江苏卫视的征婚娱乐节目《非诚勿扰》;最后一种就是民间文化,比如过年过节时的舞龙舞狮活动、贴门神和对联等等。
这四种文化的划分非常清晰,比如我老家贛北武宁县的锄山鼓属于民间文化,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所关注,因而多少年了还呆在民间文化的圈子里打转。《十送红军》是江西民歌,在经过艺术家改编之前属于民间文化,但经过改编之后就变成精英文化了,后来又被主流文化所推崇,因而名满天下。学术界一般认为,任何文化的流向开始都不是流向主流文化的,而是流向精英文化的,这是艺术的客观规律。
再比如我们现在在网上听到的有关西藏的歌曲都非常好听,但我有段时间在西藏短住,在汽车里放西藏歌曲的磁带,当地司机就说我放的歌曲不地道,于是放了他的磁带,的确原汁原味,但我们也觉得并不好听。原因在于它没有经过加工整理、升华的阶段,这是当地人喜欢的,而我们外地人却并不觉得是西藏的歌曲,反而像乡下的曲调,也就不那么喜欢了。所以任何文化都先往精英文化流动。因此当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和通俗文化流通融合,才会带来国家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彼此错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各自倡导的都不同,那就很麻烦,价值取向就扭曲了,这也叫“文化撕裂”。
可怕的是,族群撕裂通常从文化撕裂开始。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