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连社,网名瀛洲居士。《诗词吾爱》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钟情诗歌散文,尤喜《易学》。 感喟于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惊羡于汉文内涵的博大精深!喜欢用字跳舞,以诗绘画。惬意与诗文谈情说爱,共襄今生今世。

《学诗广益》
瀛洲居士
序:河间市民钟爱诗经,每逢周日上午,文化馆都会有一堂生动地讲经课,上至耄耋,下至垂髫,济济一堂,乐此不彼。
学诗,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诗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从远古发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且有逐渐光大之势。从少儿到老年,无不闻诗则喜、言诗则兴;视诗若琼瑶、品诗若琼浆。读诗写诗早已成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传承,似星火燎原;歌咏,若风云而无处不在。
感谢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历史长河中,择流洗玉,删减提纯,独具匠心地留给我们305首传世精品,致使诗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最应该怀念和感恩的是毛亨毛苌叔侄,他们在焚书坑儒的形势下,携诗经,遁河间,后在瀛州北部建起毛公诗苑,方使诗经得以流传。
然追根溯源,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在传承诗经文化方面也给后世以鲜明的榜样。一部闪耀着儒家智慧的《论语》,透视着诗经文化的精髓。可以说,《诗经》犹如诗化的论语,《论语》分明口语化的诗经。自古至今,人们总喜欢把《五经》、《四书》排列在一起,可谓渊源颇深。

《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在问道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举一反三地运用《诗》之语言来回答,孔子大喜,夸奖地说可以与子贡谈论诗经了,这不仅仅说明子贡在研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也充分说明了学习《诗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最起码可以让后人清楚的看到《诗经》在孔子心中的非常地位。
《论语·为政》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7.18孔子清楚而肯定地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8.8在谈到人的修养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从这些论述中可知,学习诗经简直就是人生的必修课、谋国理政的必修课。
《论语》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语言技巧之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语》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习诗经的意义真是太广泛了。
《论语》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此段话形象地说明,如果不学习诗经,就像人面壁而生,既无出路,也无颜面世,完全属于呆痴傻的状态。
孔子及其弟子们,在传承诗经方面算是开了先河、做出了表率,并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诗经》倍加重视。通过学诗,不但可以获得真知灼见,而且还能得到艺术熏陶,对于生活、生存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诗经》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提炼,最后成型成册,其中积聚了多少宫廷和民间智慧,自不必多说。它一直成为贵族教育之教材、外交内政辞令、生活宴乐、文学创作等模式。
《礼记·经解》引孔子精论,诗教可以致人温柔敦厚。因此《诗经》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汉代以后,汉文版的《诗经》,陆续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后来世界上又出现了法德英俄等不同版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诗经》已经成为世界教材、或为参考教材。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恋者歌其情、不平者歌其怨。《离骚》就是抒情发愤的经典之作,其诗经的影子非常明显。汉乐府诗、建安文学中的诗、唐诗等均继承了“风雅”精神,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现代文学中也不乏《诗经》的手法和精神。
诚然,诗经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乃是第一位的。它教给人们处世和处事的方法,当然不排除对于封建礼教甚至奴隶制的遵循。崇贤尚德、提倡真爱、拥抱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厚人伦等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河间曾是诗经的发祥地,对于诗经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奉献。
当今河间文化馆仍旧有一群钟爱诗经、传承诗经的人。每逢周日上午,都会有一堂生动地讲经课,上至耄耋,下至垂髫,济济一堂,乐此不彼。
深信,通过学诗不但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境界,还能进一步地汲取其精神营养,或被诗经的唯美艺术所感染,它的纯真无邪、现实主义意境、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手法等都将成为今人之借鉴。
广义而言,学诗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词章意蕴、超越了艺术、超越了历史、超越了国界。
需要赘述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敬畏的心,否则就很难汲取诗经的精髓。历来有人蔑视、甚至给与很糟糕的评价,其实是很不理智、很不科学的态度。必须肯定,中国文化的渊源与《诗经》不无关系。不管你愿不愿意学、愿不愿继承,都不能否定它的历史地位,更不可能否定它的思想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从字词学起,老祖宗酿造的文字,恐怕还有许多不认识。可以肯定地说,通读通晓《诗经》者,在国民中的数字不会很高。如果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或成绩,恐怕会愈加觉得知之甚少,体会肤浅,可谓学而知微、见微知著、无知者无畏。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隶属中华瑰宝。我们既是龙的传人,那就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方不虚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