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诗的随想录
文/夏牧
我每个星期都去市图书馆看报,其中的《光明日报》我必看,因为面向知识界,涉及文学艺术、历史人文,面广品位高。
《光明日报》最近常发表"我和我的祖国"诗作征文,都是《诗刊》杂志录用后推荐的,还有作品版的新诗、律诗等。诗作风格基本都和艾青、乔羽、贺敬之、郭沫若的风格相象,即大众型、普及型,没有一首故作深沉、语焉隐晦,让读者不知所云的东西。
恕我浅陋,我看到的一些诗歌作品非常有限,因为我的学识一般,且过去主要是以写散文为主,故对一些诗的涉猎和认识也比较肤浅。在我拜读过的诗作中,觉得确有许多应属上乘之作,拜读之余如沐清风,如品甘饴,有荡气回肠之感,有抒胸漫绪之馨。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我们这个平台值得骄傲的。
但无庸讳言的是,也有一些作者的诗,却是故作深沉、孤芳自赏,小资情调、展豪露媚,甚至文字混乱,不知所云,甚至空喊口号,内容苍白。有些作者因为此类问题,已被群主秘书长果断踢出本群,失去施展机会。
客观地说,有些探索性的诗(尹教授语),富有深沉感,即使隐晦点,也还是能让人看得懂,或能理出些端倪和含义。而有些隐晦性的诗,或许只有作者自己懂或是所谓上帝懂,少数他人所谓懂的,也只是凭丰富想象硬是揣摩而己。包括草子秘书长智囊议事群中的大部编辑老师和议员,也常常感到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笔者愚见,如果一首诗只有百分之十或更少的人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懂,甚至连编辑都不懂,这诗有什么意义?是给作者自己看的,还是给天堂的上帝们看的?这无疑是空耗编者的神思精力,空占平台的宝贵资源。逯家驹编辑老师还专门写就长帖在议事群中以抨击,还有诸多老师齐声附和之。可见一些太过深沉太过晦涩的诗作,是多么的不受待见哦。
历览古今中外,凡流芳百世的诗,首先是必须是广大读者能看懂的诗,能看懂的诗才能流传久远。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不妨回头看看唐诗宋词或元曲,那一首经典之作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看不懂,所不叫好的?即以我散文《高雁向天歌》中所引用的元时诗人元好问的《雁丘词》来说,此词写得真好,没有一句看不懂的,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成为千古名句经典。
回头看我们,如今有多少诗人诗作可与此相比?又有多诗句可成为经典而让人过目不忘、吟诵不绝?所以我赞成群主秘书长曾经在议事群中告知编辑老师时说过的霹雳观点,凡看不懂的诗作一律不要发表,再好也不要发表。
此点感想,纯属个人拙见,如有不当,恳请群主老师、编辑老师、文友老师批评指正或是拍砖,就当我抛砖引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