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及怀念
刘荣昌
在冀中那座叫做东明师庄的村子里,祖父祖母的坟还在。据父亲讲:那里的名字叫做北坟,地理位置是北高南低,并生长着一棵高大壮实的“五股”柏树,这棵柏树在当地很有名气,有俗语云“从南京到北京,五股柏树在东明”。可惜在1936年时,它被邻村人锯掉偷走了,乱世中也无法找到“凶手”,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倒验证了失去柏树的坏处:我的曾祖父不久后去世,紧接着三祖父去世,祖父也于1937年夏天离开人世,年仅28岁。东明师庄属于冀州(现衡水市冀州区)管辖,冀州人一向“重文崇商”,在北京、天津和保定有很多经商人士,当时被称作“冀州帮”。祖父在世时已是保定府一著名绸缎庄的经理,三年分红可得1500银元,可惜就在老人距离拿到红利的前半年却因病而逝。祖母千里迢迢只身去到保定,仁义的绸缎庄给了一些钱,祖母回家埋葬祖父后,为保险起见,就把这笔钱请她的大哥带到北京帮着存起来。正在此时,发生了“七七事变”,人本鬼子发动了侵华战争,一下子物价飞涨非人力可控,我的舅老爷从北京写信给祖母,请她赶紧将银元取回,否则很快便不值钱了!祖母又是千里迢迢只身去到北京,把钱拿回来在村里买了21大亩地(相当于现在的40来亩),祖父留下的这笔钱总算用在了买地上。
祖父去世时父亲才两岁,我们家里的三条家训,是祖母转述给她的独生子也就是我父亲的:一是不准到河坑洗澡(游泳),二是不准喝生水,三是不准在外面打架。这样明确的训条在旧时的乡下是不多见的。在我们兄弟三人小的时候,父亲也给说过家训,我一直记着直到现在,这三点也都做到了:至今不会游泳,即使在上学时也不喝生水,夏天至少要喝“凉白开”,没有在外面和人家打过一次架。细细琢磨祖父的这几条家训,还是很有道理的。第一条讲的是安全:只有会游泳的才会被淹死,不想被淹死就别学好了。第二条讲的是健康:过去乡下的水是直接从井里打上来,不做开就喝确实容易得病,而在经济条件不好和科学知识匮乏的时代,也很难禁止自家孩子绝对不喝一口生水,祖父的这条家训应该和他在保定做事,见多识广有关。第三条讲的是家教:不惹事是过去生意人遵从的原则,祖父在保定的绸缎庄做“高管”多年,最懂和气生财这个词,也便才有如此的家训。
祖父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些物品。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祖母和父亲相依为命,没有了进钱的渠道,生活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些东西还往往会被进村的日本鬼子不由分说地抢走。祖父留下的德国约翰兄弟座钟,就是每次“强盗”来前,祖母总要赶紧藏到粮囤下面才免遭厄运,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寿终正寝。至于祖父留下的好料子的衣服,祖母为生计也为免遭被抢,就在遇集时拿出去卖掉一些,有几件特别好的给了我父亲,父亲很珍惜穿起来也合身体面。
祖父去世时父亲还很小,对老人的记忆不是特别深刻。在父亲那面有一张仅存的祖父的照片:看上去俊朗的祖父精明中带着一种儒雅之气,父亲和他有不少相似之处。祖父给父亲留下的有两件东西:一本康熙字典,可惜的是这本很好的字典在抗战时期丢失了。一支裁纸用的德国进口的电镀小刀,后来父亲上学时用上了,但很快被邻桌的同学弄坏了,这支小刀子至今还留在父亲手里,我看到过,虽已有了锈迹却可看出是一支精致的刀子,带着德国人特有的“工匠精神”。
父亲总喜欢在4月给我讲讲祖父祖母的事情,他认为特别遗憾的就是早年失怙,但祖父的离世也给了他自己较早独立思考的机会。祖父去世后,祖母对父亲要求极其严格,据说父亲有一次因小事撒谎,祖母将他追打进了厕所,最终父亲跪下保证永不再犯,母子二人才抱头痛哭。父亲对祖母很是孝顺,他总说孝就要顺,一直到1970年代,祖母得了重病,正值壮年的父亲没能挽回祖母的生命,至今想起那时的愚笨无知,每每和我提起来总是唏嘘不已、连连叹息。
新陈代谢是规律谁也改变不来,现在父亲认为虽然身体尚可,但毕竟已年逾八秩,他和我讲讲祖父和祖母的事情,尤其是我们家的三条家训,就是希望我能记住家族内的事情。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写下老人们的一些事,也算是谨记父命,同时也是对祖父祖母的一种怀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