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族”(조선족)的称呼特指中国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桦甸市桦郊乡这么多景区,你一共去过几个,今天文旅乡村就带您一探,魅力桦郊的晓光民俗村

晓光民俗博物馆承建的历史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朝鲜半岛遭遇饥荒和日军的侵略,通过鸭绿江、图们江、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民族开始向我国东北地区迁入并定居,1910年日军吞并朝鲜后,朝鲜大批农民迁入我国东北,民国年间流入苏密沟境内。并流传下许多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与风味美食,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

桦郊乡晓光朝鲜族特色村,位于桦辉公路旁,中法屯距离桦甸市区仅4公里,民族文化浓郁的晓光民俗村就座落在这里,绝世而独立。

朝鲜族的传统服装与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鲜族居住以火炕为中心,平时男人盘腿而坐,而妇女坐相一般是双膝着地的脆式,所以衣着多是宽松式。朝鲜族一般喜着白衣素服,显示出喜爱清净朴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在服饰中最具特色并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的要数女装。朝鲜族女装分上、下装,上装“则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纹漂亮的绸缎或纱类缝制,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纽扣,以前襟的两个彩色长带系成蝴蝶形。下装为宽松式的彩色高腰长裙,它裹在两三层内衣外,使之更加合身,穿法是先穿裙后穿短衫。与这种服饰相协调,习惯上多穿白色或天蓝色的船型勾鼻胶鞋,这与服饰形成一体,显示出曲线美。这种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种喜庆节日、盛会中所见。

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了许多民间口承文化和艺术,主要有民谣、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其民谣内容广泛,有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有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会末期城市庶民创造、后来又传播到农民中而成为民众歌谣的“杂歌”,并在口头流传中定型的“新民谣”等。

其中,《阿里郎》是在朝鲜族中流传最广的、曲调优美的传统民谣之一。据传,“阿里郎”一词是由“我难离”、“我离郎"等意思演变而来。《阿里郎》在流传中,因各地歌者的气质、嗜好、习惯差异,形成不同变体,逐渐汇聚为庞大的歌谣群。《道拉吉》是野外劳动或喜庆自娱时自由演唱的爱情歌谣之一,常常伴之以轻松愉快的舞蹈动作。这首歌谣借朝鲜族最喜欢吃的山菜桔梗为题,抒发了情妹对因封建礼教迫害而死的情郎的爱慕之情。

朝鲜族居住于北方,又多从事水稻生产,直接影响其主食习惯的形成。在朝鲜族传统饮食中,稻谷类和蔬菜为基本饮食,菜肴通常以辣为特征。在日常饮食中,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朝鲜族历来以素食为主,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其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辛辣、爽凉、清淡。

风味小菜很有特点,以腌、拌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鲜族很讲究腌,各家为腌小菜都备有大小不同的坛缸,腌菜有白菜、萝卜、缨菜、黄瓜、茄子、大头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为有名。每到秋季,朝鲜族妇女都会忙于腌白菜,这已成为朝鲜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到秋季,朝鲜族妇女都会忙于腌白菜,这已成为朝鲜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腌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鲜族喜欢的菜肴之一,其种类甚多。朝鲜族善于用各种山菜、海产品诸如桔梗、沙参、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鱼、蛎贝类等做拌菜。这种生拌菜在酒席上颇受欢迎,特别是生拌牛肉、生拌牛百叶更是传统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一般地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其中,狗肉汤很有特色。做汤时狗肉必须煮烂,吃时还要放点野香菜、辣椒油、花椒面、盐和酱油做的佐料等。盛夏喝一大碗狗肉汤,冒一身汗,就感觉全身舒服,精神爽快。狗肉汤滋补身体,驱热防暑,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汤,胜过人参鹿茸”之说,因而狗肉汤亦称“补身汤”。现在朝鲜族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吃狗肉汤,但吃狗肉有一禁忌,即逢年过节、操办婚丧事或搬家时不吃狗肉。

冷食类主食中,最受朝鲜族欢迎的食品当属冷面。冷面是用荞麦面、小麦面、淀粉等为料,用压面机(过去是木制压面机由人压)压成的。冷面非常讲究汤的味道,故有“十分汤,三分面”的说法。汤有肉汤、豆汁汤、泡菜汤等,最上等的冷面汤要算用野鸡或牛肉熬的汤。佐料有牛肉片或鸡肉丝、苹果片、鸡蛋丝、芝麻、香油、辣椒面、青酱、醋、味素等。冷面具有甜中带酸、香里透辣、凉爽开胃的特点,因此不分春夏秋冬,朝鲜族男女老少都爱吃。

米肠与打糕更是朝族特色代表美食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口感饱满有弹性,可作为主食、零食。蒸熟的糯米打成团,切块儿,撒上豆面并加蜂蜜白糖制成的打糕,口感糯软粘柔,下酒均可,别有风味。

传统的朝鲜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带,房屋正面朝阳,依山傍水,保持朴素洁净,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草房或瓦房,屋顶多为四面斜坡,房屋间数多,除灶间、牛房、碓房等房间外,其他全部为起居室。房屋的门窗不分,房间与屋外、房间与房间之间都以滑动拉门隔开,拉即是通行的门,关则是窗或间隔,所以屋内敞亮,通风良好,出入方便。

房屋取暖用称为“温突儿邦”(意为温石炕)的火炕。在厨房锅灶烧火,其热气和浓烟通过炕下通道出至户外,使整个炕面温热。火炕非常适合东北冬冷夏凉气候,也适合朝鲜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过去,朝鲜族一般不使用椅子和睡床,桌子和饭桌均是短腿的矮桌,不用时迭放在一边。火炕可作睡眠、用餐或开展其他活动的多种用途。这是朝鲜族传统房屋的特点。

如今,传统的朝鲜族房屋在城市里已不多见,在农村其内部摆设也有所变化,然而在朝鲜族农村和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着“温突儿邦”。在朝鲜族住房习俗中也能看出良好的邻里关系,他们特别重视邻里之间的和睦互助。村里谁家盖房子,各家均出人帮忙,这种劳动不计报酬,相应地,主人家也拿出好酒佳肴招待,以表谢意。

这就是桦郊乡六大景区之一
晓光民俗村
衔水环城、交通便利
曲廊亭榭、富丽天然
驱车驶过苏密沟大桥
第一站便是晓光朝鲜族民俗村
景致别出心裁,美轮美奂
无处不透露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