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书为伴 你的童年有书看
朱彩娟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我是个快乐的柴火妞。父母都是农民,他们不会过多地要求我的学习和作业,让我这个村妞在无忧无虑中快乐成长。然而,也是正是因为我的无知也曾发生过如此可爱的一幕——
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狼和小羊》一课,小羊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能弄脏您的水呢……”当时我就在心里犯嘀咕,难道狼的职业是医生吗?因为在我的身边,在我的认识范围内,“先生”这个词就是专指我们村子里“医生”。哎……这就是那个因为不读书而幼稚可爱得有点愚昧的我。
上个世纪80年代,身边的大人们总是把课外书称为“闲书”,其实也就是“没用的书”的意思。他们排斥孩子们看“闲书”,觉得看“闲书”不如看课本,看“闲书”不是学习。因此,虽已是小学生的我,却不读课外书,没有任何的课外知识,以至于狭隘的视域令我内心矛盾连连。
小学、初中,我似乎都是在一种无意识中度过的,该上课上课,该写作业就写作业,我随着老师、小伙伴们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单纯地走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90年代,我考入了县里的高中,开始了我的住宿生活。陌生的同学,三点一线的模式,紧张的学习状况,都劈头盖脸的向我砸来。虽然每个周末我都可以回家,知道爹娘也关心我,但是到家后看着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爹娘,被烦恼纠缠着的我在朴实的爹娘面前似乎又无从说起。那时明明还是个孩子的我,偏偏倔强的如大人一般,打心眼里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偶然间,超级苦闷的我,从同班同学燕那看到了《青年文摘》杂志。当我看到了同龄人的苦恼与忧伤时,骤然明白青春的我并不是在孤单中成长,那一刻如同拨云见日一般,心晴朗了起来;当我看到郑智化的人物专访,他的坚强、自立、顽强上进瞬间打动了我……依然记得熄灯后,豆大的烛光前那个瘦小的我,把喜欢的段落摘抄在日记本上,一行行、一页页,文字前的我是那样的虔诚。情绪低落时,我会拿出日记本,那文字就犹如一位长者在引领我,重新点燃我进取的激情;浑身焦躁时,我会拿出日记本,那文字又像是一个知己与我娓娓道来,悄然间给我注入了镇静剂。文字前的我是那样的虔诚,我开始买杂志、买喜欢的书,有书陪伴、有文字的滋养与激励,青春期的我虽感伤过,低沉过,膨胀过,却依然时常哼唱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冲刺过高中,考进师范大学,而后我成为了一名农村小学老师。我暗暗发誓,一定不让我的学生再有我小时候的尴尬。上班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图书角,鼓励孩子们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四十来本书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谁的书被借的次数最多,谁就会获得最佳图书奖!”读书过程中,学生跟我学习摘抄、画插图,还有机会获得最佳摘记本。“我来讲故事”、“亲子共读展示”活动,也有大奖状等大家抢!有了奖励,孩子们读书就更起劲了。如今,我又带领孩子们参加了《教师博览》杂志社推广的图书网络漂流活动,当第一批免费图书快递到学校的时候,我跟孩子们又一次投入到了读书的活动中……我愿意做这样的园丁,把一粒粒种子悄悄埋进了孩子们心灵的深处,更期待小小图书角成为我们班的后花园,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嗅着书香,为文字感动。
当我成了妈妈,我更是亲子共读的践行者。闺女喜欢看书,从来不怕写作文。当她的作文发表、收到稿费时,当她写得征文获奖,赢得一套图书时,那欢喜中的自豪、得意又变为一种动力,让她投入到下一轮的买书、看书、享受与书为友的幸福。
回首自己的成长,当朴实的爹娘无力陪伴我内心的成长时,是书,走进了我的内心,伴随我实现梦想。当我是一名老师,我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孩子们知道世界之大——它不只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范围。当我是一个妈妈,我与女儿共同读书、一起成长,不让她重复我当年的孤单、无助。我的青春书为伴,你的童年有书看,唯愿书伴随孩子们成长,陪他们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小梦想!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一点不假,只是,不爱书、不读书的人又怎能体会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