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神往的布达拉宫
胡祖义
终于能“进宫”了!这座布达拉宫,我神往了几十年,现在能够“进宫”,可以想见我内心的激动!我记下了这神圣的一刻——2018年3月29日下午4时。
早上,导游带领我们先去大昭寺朝圣,中午在布达拉宫左近吃饭,导游告诉大家,参观布达拉宫的预约时间是下午4点。见大家焦急的样子,我和妻却喜形于色,我说:“呵呵,幸好昨天晚上,我们已经一睹布达拉宫的芳容。”
同行的旅伴责备说:“你们昨天就去了布达拉宫,怎么不告诉我?”
我说:“你们不是要养精蓄锐吗?我可没那份耐心!”我心里悻悻的,从早上八点到下午4点,足足八个小时呢,如果不是昨天晚上先去朝圣过布达拉宫,这八个小时,我不知道得忍受怎样的煎熬!
大昭寺的朝圣,上午十点半就结束了,布达拉宫附近的“流水席”得排队等候,午餐前,我们先去攀登药王山。
这座药王山,在布达拉宫右前方的白塔以南,据说,药王山上的平台,是拍摄布达拉宫的最佳点,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50元纸币背面,那座布达拉宫倩影,就是在药王山上拍摄的。还听说,白塔和药王山以及药王山向西南延伸的山上,过去都属于布达拉宫的范围,后来由于战争,药王山一带的宫殿被焚毁,如果不是重修,现在玛布日山上就不会有布达拉宫了。
站在药王山上,布达拉宫的侧影十分俏丽,东边的山峰做了布达拉宫的陪衬,北京路上熙熙攘攘的车流做了布达拉宫的装饰,而近处的白塔则成了布达拉宫的点缀。其实,真要论拍摄效果的话,站在药王山上,由于有白塔的阻挡,还因为有几座镏金的塔尖,摄入镜框的布达拉宫便不纯粹,我以为,还是站在布达拉宫正面拍摄到的宫殿气势更雄伟。
下午4点,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我们终于进到布达拉宫围墙内。
我觉得,布达拉宫的院子确乎小了点,与它高大巍峨的宫殿相比,实在是不太相称,不过由于是个古老院落,连院子中央那棵老树也显得格外古朴苍劲。除了几株怒放的桃树和婀娜的柳树,其他树木,我几乎都说不出大名,尤其是那棵苍劲的古树。在白色宫墙的背景下,古树只是一例的灰黑,我们看得出,本来是一棵树,因为不断地分叉,由三叉而六叉,再到十几叉,几十叉,最后伸展到空中,映到宫墙上就成了一个大蘑菇,让我立刻想起古代画轴上的水墨山水,真正的水墨山水是不带彩色的,正如眼前这棵古树,与它附近的几棵树组成一个群落,看上去很有层次感,显得参差错落,便给巍峨的古老宫殿增添了几分古朴和典雅。
我们终于踏上宫殿前的阶梯。原先,我们从远处看,谁也看不到细节,以为布达拉宫前的阶梯全都是一级一级的,现在站在阶梯上我们才知道,这些阶梯,很长距离都是缓坡,陡峭些的地方才是一级级的阶梯,我们之所以看到坡度很平缓,呈之字形,全都因为这些缓坡,而恰恰是这些缓坡规定了布达拉宫森严的等级。要知道在过去,布达拉宫曾经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松赞干布时期是这样,后来历代达赖喇嘛无不是这样,当达赖喇嘛和高等级官员进宫时,常常骑马或驴,一直走到无字碑附近,才下马进殿,我们站着的台阶附近,其实还有马厩和供马夫休憩的地方。
我们攀登到白墙与红宫的衔接处向下看,拉萨市区尽收眼底,我们与其说是站在布达拉宫半腰,倒不如说是站在玛布日山的半腰,因为布达拉宫就建在玛布日山上。在西藏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座玛布日山就如同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在藏语里,“布达拉”就是“普陀”之意。 建筑在这座“普陀”山上的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它的墙体红白相间,宫殿顶部金碧辉煌,其艺术感染力无与伦比。
从宜昌出发前,旅行社一再强调,前往西藏旅游的人太多,我们必须要有进不了布达拉宫的思想准备,现在,当我们站在布达拉宫红宫与白宫的衔接处,再往上,我们就能进到神圣的红宫,我不知道,是高原反映使得我心跳加快的呢,还是因为马上要进到红宫,心潮才会如此激动澎湃!
从无字碑出发,我们来到布达拉宫宫墙下。布达拉宫宫墙有一个小角度的倾斜度,据说,宫墙的底座非常厚实,墙基处,宫墙厚达6米,宫殿的建筑者还嫌宫墙不够结实,隔不远,再凿出圆孔,往圆孔里浇铸铁汁,现在你该知道宫墙有多厚实了吧?
记不清楚穿过几座宫殿,眼前出现一个宽阔的小广场,导游说,这个小广场叫德阳厦,是历代达赖喇嘛观赏歌舞的地方。小广场西侧有一座扶梯,由扶梯而上,经过达松格廓廊道,我们来到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用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从那时起,达赖转世都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所以,这座小广场是历代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西藏和平解放前,像这样庄重的宗教和政治场所,普通百姓是断没有机会进来的。那一刻,我突发奇想,我的眼前便浮现出驻藏大臣为达赖喇嘛册封的隆重庆典。
由小广场而前,我们被告知,里面再也不准拍照。有一位女士,也许没有听清导游的忠告,上到一个小平台,就拿出手机,被值班警察发现,值班警察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夺过女士的手机。女士分辨说:“我没有拍照,只是一种习惯动作。”
警察可不听她的:“没拍照吗?把图片翻出来我看看!”
我不知道,那位女士到底要回手机没有,由此我知道,前面的红宫,应该是这座宫殿的核心区域,严格禁止拍照,就是最好的佐证。
人们都说,布达拉宫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还是雪域高原上独一无二的人类文化遗产。请注意,这几句话有三个要点,第一,布达拉宫体现了西藏人民巨大的创造力,人们把一座宫殿建在山上,让玛布日山和雄伟的宫殿融为一体,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建筑构想。第二,在建筑艺术方面,布达拉宫创造了许多奇迹,从巍峨的宫殿墙体,到曲里拐弯的宫殿布局,参差错落又迂回环绕,组合成一个整体,不知耗费了建筑师们多少心血,当然算得上西藏特有的建筑艺术。第三,藏语把布达拉宫称为“赞姆林坚吉”,意思是说,布达拉宫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这么宝贵的宫殿,它当然不仅属于西藏,也不仅仅属于中国,这样的文化遗产,理当属于全人类。
由于参观速度太快,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一个殿堂接着一个殿堂,一拨人推挤着一拨人,一个旅游团队接着一个旅游团队,在宫殿里参观,完全是人挤人,人挨人,哪里听得到导游的讲解?那么,宫殿里到底有多少珍宝,谁能说得清?我倒是依稀记住了两座灵塔:一座是五世达赖喇嘛的,一座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
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设在“色东康”殿,这座殿堂高3层,内有16根柱头,殿中央供奉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高达12.6米,塔身用金皮包裹,耗费了3721公斤黄金。3721公斤黄金是什么概念?过去一市斤为16两,那么,3721公斤,就是11.9万两,这还只是指灵塔周身所用的黄金,塔面还镶嵌着各种珠宝上万颗呢!大家知道,宝石的价值远比黄金昂贵,这么一算,我们就大略知道这座殿堂的价值了,我还没说到殿内的十世和十二世达赖喇嘛灵塔,以及8座镶有各种珠宝的银质佛塔呢。
另一座殿堂里供奉着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高达12.97米,用优质黄金包裹的灵塔表面镶嵌着上万颗珠宝,可以说,世间珠玉宝石都在这里云集芸萃。除了珠宝,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坐像前还陈设着一座珍珠塔,它由20万颗珍珠串成,20万颗珍珠啊,藏语谓之“曼陀罗”。 曼陀罗,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是僧人和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僧人和藏民大约是借助这20万颗洁白的珍珠,来象征他们心中的世界吧。我们抬起头来,看向灵塔第三层楼四壁,那里绘着十三世达赖喇嘛一生的传记壁画,其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其他殿堂也绘有大量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壁画的题材都与西藏佛教发展史有关,比如五世达赖喇嘛的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还有西藏的古代建筑,至于壁画上的佛像数量,据说没有人数清过。
布达拉宫内有二十几座重要殿堂,这些殿堂里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和佛教艺术品,难怪人们说,它的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
三十多年前,我参观过北京故宫,在故宫珍宝馆里,面对那些价值连城的金器银器和玉器,我曾叹为观止,今天从布达拉宫出来,我不知道,我过去对故宫珍宝的评价是否适当。我能发的感叹是:价值连城算什么?布达拉宫里面的任何一件珍宝都价值连城,这些珍宝,一是数量庞大,二是不可复制。我们只要想想,一个世界的价值是多大,就该知道布达拉宫的价值几何了,半个世界的价值,怕不是我这个普通人所能计算出来的。
几十年来,我一直对布达拉宫神往不已,现在,我终于到布达拉宫去走了一遭。对,我充其量只能说是走了一遭,绝不敢说对布达拉宫有多少了解,它太深邃,它所包含的文化太博大,它是汉藏水乳交融的历史,又是中外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我不明白中外分裂势力凭什么把西藏和大中华割裂开来?我能表达的是:辉煌灿烂的布达拉宫能够有力地回击中外分裂势力的企图,雄伟的布达拉宫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太丰富,太令人震撼,我真想像藏族同胞那样五体投地,在布达拉宫前长跪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