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格物致知”
肖静
捧着一团浆糊的脑袋瓜子走出教室,走廊一整排的玻璃窗白晃晃亮堂堂闪着强光,晕头转向的我冷不丁打了个踉跄,目光所及之处猛地从暗到明,有些类似半夜梦醒时不知身在何处的眩晕。
定定神走向打开的窗户边,窗外站着十几株大王椰子树,身材窈窕修长,一圈圈的环纹包裹着树干,好像树干长高一些就会被命运加上一把锁,又像是携带着一个又一个祈求圆满幸福的美好祝愿。
抬头望向树顶撑开的树叶,像是打开了一顶顶绿色的大伞。这些高过三层楼的椰子树怕是正当壮年吧!都说日久生情,生长在教学楼前对这些椰子树来说,怕是日子久了也会成为有知识的树了!
一阵柔风扫过,树伞稍稍晃动着伞骨,发出轻微的“簌簌”声响,但,依然坚持撑起一片阴凉送给我。
突然想起了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了。看样子“格物”容易,“致知”却难。但,求知的路并没有停止走下去,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的王阳明,开启了新一轮的“格物”方式,将自己融入到当地的民众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终于在龙场这个地方悟道成功,才有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就是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知行合一”就是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突然蹦出来的阳明心学像是无形的线,拉着我靠近椰树,扯着我的目光看向椰树,逼着我学习古人悟道的样子。许是知道我还未曾从当下的境况中开悟,还没有经历类似龙场悟道般的顿悟,所以,只好拽着我从最初的“格物”开始吧修行吧!
椰树干上一圈圈的环纹像是睁大的一只只眼睛,我盯着它们,它们一齐盯着我。有了古人的前车之鉴,我不会盯着椰树七天七夜把自己累到病倒,只是想要盯着一株株椰树寻找些什么。
寻找些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只是在看到安静站立的椰树时会莫名的心静,并不粗壮的树干坚挺直立,并不会横生枝节,只是一门心思地向上向上再向上,仿佛直插进云霄才是树的理想。在北方,梧桐树树干粗壮,颜色永远和土地一个色系,枝丫东串西跑,树叶更是茂密如高峰期时穿梭的人群,烟火气息甚浓。现在想来梧桐应该有尘归尘土归土的想法,以为扎根于土地的自己终归要归于土地终老。
椰子树则不然,抛去私心杂念,旁门左道,只想站在高高地顶端,让人们仰视。就算是有了果实也不舍得垂挂下来方便人们采摘,而是藏在叶茎根处聚成一团,像是一个个紧密合作的小团体,难有缝隙让敌人从外部攻破。加之椰树经年青绿不变色,挺拔姿态宛如舞会上等待舞伴的绅士,清爽干净,散发淡淡的青春香气。
树与树终是不同的,就像人与人的不同是一样的,也许很多古人都曾“格物”,但最终唯有王阳明将“物”“格”成了一门学问,让后人受益匪浅。
我怕是看到天黑也“格”不出什么道理了,但心情莫名其妙好了很多,像是悟到了些什么,却又抓不到,影影绰绰地在前方不远处向我招手,等着我。
我揉揉眼睛,伸个懒腰,转身回到教室,临走没忘和大王椰子树招了招手,没有说再见,因为它们知道,明天我们还会再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