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乡愁叫艾果
钟瑞华
三月,乍暖还寒、万物萌发,一簇簇绿油油的艾草便在春雨的浇灌下,齐刷刷疯长起来。田间地头、山谷河滩,放眼望去,郁郁葱葱;凑上前去,清香扑鼻、沁人心脾。
小时候,每逢清明时节,我都喜欢跟着大人去野外采摘艾草。吃过早饭,母亲便挎着竹篮,领着我和妹妹准时出发。田埂上、果树下、菜园里,有绿色的地方就有艾草翠绿的身影。母亲蹲在田间地头,一边采摘艾草的嫩叶,一边不停地放入身旁的竹篮中。我和妹妹则举着小黄花,时而追逐在艾叶上翩翩起舞的小蝴蝶;时而戏谑在油菜花上低吟浅唱的小蜜蜂。待到母亲摘了满满一篮艾草,我们便手牵着手活蹦乱跳地打道回府。
回到家后,母亲用清澈的山泉水把艾草里面的泥沙和杂草清洗干净,然后把艾草切碎,放在沸水里煮,再加点食用碱,让艾草快速煮烂并保持青绿色。一会儿工夫,便将煮好的艾草捞起,滤掉一部分水分后,把泛着绿光的艾草倒入早已清洗干净的脸盆中,再把糯米粉混和到里面。待艾叶均匀分布,面团不烫手时,母亲便用力地揉搓,直到搓成粉团,接下来就可以包馅了。
馅是早就炒得香喷喷的春笋酸菜拌腊肉馅,母亲用一个大菜盆子装好搁在灶台旁边,接着就到了全家人围着粉团,齐齐动手的时候了。待揉好分成一个个小坯后,擀成厚薄适中的艾果皮,再用手掌压成饼状,捏成各种形状,然后用调羹把香喷喷的馅包在艾果皮里面,一个个精致的艾果便在我们手里大功告成,再按次序放入蒸笼,谈笑间,一笼笼各种形状的青绿艾果便端进了柴火灶的大锅里……
此时,我们兄妹几个总爱围着灶台打转,纷纷用鼻子使劲地吸着从蒸笼里溢出来的香气,迫不及待地想要尝鲜。母亲总会趁他们没留意,飞快地夹出一个艾果放到饭碗里,叮嘱我端到房间里慢慢吃,别烫着噎着。约摸过了半个钟头,一笼笼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艾果终于“闪亮登场”了。这时,母亲总会“撵”开围在灶台边的孩子,先盛上一小碗放在灶台上,吩咐我们洗干净手后端去供奉祖宗和“观音婆婆”,再给隔壁刘奶奶家送去一碗。终于,期盼已久的时刻到来了,早已按捺不住的我们争相抓起一个个香喷喷的艾果就往嘴里塞,顿时,喷香喷香的馅便顺着嘴角肆意流淌,此刻的我们哪里顾得上揩嘴,随即狼吞虎咽起来,艾草的香气便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清明时节雨绵绵,艾果柔柔乡情牵。”对于远离家乡的人们来说,艾果不仅是清明时节的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乡愁的载体,那蕴含着浓浓亲情和纯纯乡情的艾果啊,你永远让游子魂牵梦绕!